關稅下調釋放緩和信號,穩定內需仍是當務之急

(本文作者薛洪言為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

一、中美關稅協議達成:經貿階段性緩和

北京時間2025年5月12日下午3點,中美兩國同步發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標誌着自對等關稅貿易摩擦升級以來,雙方在關稅問題上達成實質性緩和協議。就協議要點來看,主要是對前期關稅稅率的大幅調整:自5月14日起,雙方僅保留對彼此商品加征的10%基礎關稅,暫停執行此前加征的24%關稅,為期90天,其餘對等關稅則全部取消。然而,美國以芬太尼問題為由於2025年2月和3月追加的20%關稅未被納入協議。

協議生效後,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將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則從125%降至10%。這一調整雖未徹底解決貿易爭端,但為雙方經貿關係提供了短期緩衝空間。

商務部指出,此次調整為雙邊經貿關係提供短期緩衝,符合 「以對話解分歧、以合作促發展」 的多邊共識。

從短期來看,關稅調降後將大幅降低我國對美出口的成本,疊加90天窗口期的存在,短期內大概率仍會催化「搶出口」效應,對未來幾個月的出口增速會有提振效果。

二、短期出口提振效應顯著,中期仍需警惕透支風險

受全球關稅風波影響,我國4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4.7%。隨着協議的達成,預計短期內出口訂單會有明顯改善。不過,中期視角看,「搶出口」也會透支未來需求,其中期影響趨於中性。

需要強調的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穩定內需仍是當務之急。

一是中期視角看,出口仍面臨較大壓力。協議達成後,當前中國商品對美出口綜合稅率仍高達40%(2024年綜合稅率為10%左右,疊加20%的芬太尼關稅和10%的「對等關稅」,總體稅率達40%),短期在「搶出口」效應下出口仍有韌性,但全年來看,出口依舊面臨較大壓力,穩增長仍需要內需發力。

二是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的需要。90天窗口期內,全球關稅博弈仍在進行中,中美兩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仍是重要的博弈籌碼;窗口期後,無論階段性結果如何,中美貿易博弈都將長期存在。因此,通過大力提振內需來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始終都是優先選項。

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協同發力成為關鍵。

三、內需疲軟凸顯穩增長緊迫性,期待更多政策協同加力

5月7日國新辦發佈會上,貨幣政策率先發力,央行圍繞降准、降息及結構性工具優化等方面,推出10項政策工具,既釋放宏觀流動性,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又通過結構性工具強化對服務消費、養老、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支持。

不過目前單純依賴貨幣政策的空間略顯狹窄,提振經濟建議仍需財政政策加碼。後續可關注財政政策在特別國債發行、消費補貼、基建項目提速等方面的節奏和力度。

整體看,此次協議的達成為雙方提供了調整政策、評估影響的緩衝空間,但博弈遠未終結。芬太尼議題的爭議、第三方市場的替代效應,以及美國大選周期的政治變量,都可能成為下一輪談判的影響因素。對我們而言,核心任務在於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繼續夯實內部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

短期需抓住關稅緩和窗口,通過政策協同大力提振內需,同時加速推進產業升級與出海布局。長期則需在複雜國際環境中構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體系,一方面,需加速推進制度型開放,通過高標準自貿協定對接國際規則,增強全球產業鏈的「黏性」;另一方面,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突圍,並進行消費市場的縱深挖潛,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單邊貿易」威脅。

站在資本市場視角,此次關稅緩和對A股的影響將呈現行業分化特徵。關稅減免後凈利潤改善居前的行業主要包括家電、電子(消費電子、光學光電子)、紡服輕工(家居、紡織製造)、醫療醫藥(醫療器械、化學製藥)及機械設備等。

中長期來看,鑒於「逆全球化」趨勢難有根本性變化,具備海外產能布局與強競爭力的中高端製造業,既符合國內產業升級的方向,又能夠通過全球化產能分散風險,同時憑藉技術升級與品牌滲透率的提升,可以在外部衝擊下展現出更強的韌性,值得重點關注。

面對外部環境的長期複雜性,唯有堅持 「穩內需、強創新、促開放」 的戰略組合,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第一財經一財號獨家首發,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