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迅速崛起,離不開這三大國家的幫助,日本為何榜上有名?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有直接關係,中國能成為製造業中心與改革開放有關。打開國門後,我國的製造業從蘇式轉向歐美式,外國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產品進入中國,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原料等,中國迅速崛起。

但是可能你沒有想到,對中國幫助很大的國家不是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而是兩個中國的鄰國和一個前蘇聯成員,其中就有一個國家就是日本,你能接受嗎?

1.日本沒有退路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中國也如是。不但需要學習其它的國家優點,也需要其它國家的市場,我國的產品是逐漸升級的。先是代加工的低質產品,後來是高品質的貼牌產品,再後來是自有品牌的國產貨,中國從洋品牌的進口國變成了其它國家的洋品牌。

中國產品甚至賣到了美國這個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在向我國提供技術的國家中,美國的芯片、互聯網、計算機、軟件是催化劑,英法德三國的工業產品,日本的半導體產品都不可忽視。

另外,1991年以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產品也不能忽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我國和蘇聯先友好後鬧翻,十多年後在珍寶島開戰,規模不大,但關係更加惡化。後來蘇聯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變成15個新國家。

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濟萎靡,尤其缺輕工業產品,但重工業產品偏多,相關技術如同廢紙,在本國沒有市場價值,但我國需要,所以我國和俄羅斯、烏克蘭以貨換貨,我國滿足其日常產品的需求,俄烏兩國向我國提供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技術。

不過在向美國提供大量的技術的國家中,日本排在俄羅斯、烏克蘭之前。中國和日本的恩怨最多、最深,遠超美國和前蘇聯,但是日本卻向我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日本太小了,距離歐美太遠了,與俄羅斯有領土之急,在相當於我國清代時期和俄國在我國開戰,二戰時又遭蘇聯打擊。

因此日本和俄羅斯民族有世仇,其產品和技術在彼時難以從俄羅斯、烏克蘭換錢。

距離美國太遠,運費太高,技術還不如美國,在美國沒有競爭力。日本產品和技術在歐洲也沒有價值,日歐是同類競爭關係。

尤其關鍵的是,中國人口眾多,當時相對落後,所以需要大量的產品、就業崗位,人力資源成本低,這正是日本在中國賺錢的機遇。更何況日本和中國是鄰國,沒有多少運費的問題。日本助華不是做慈善,而是來賺錢。早在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日本人就來了。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帶着虛心的態度向中國學習。在明代,倭寇帶着野心襲擾我國的福建、浙江、山東沿海。在清代,則帶着軍國主義思想吞併我國。

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則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帶着資金、技術、產品來到中國,首先在東北生根發芽,後來擴展到蘇州等地。

1978年,日本為幫助中國建設秦皇島港口,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這個港口可以讓中日商品和生產原料的加快流轉,也有助於我國商品在國內的流通。

再後來,日本又資助了從北京到秦皇島等鐵路建設。日本沒想到,如今的中國,在高鐵技術遠超日本,中國甚至主持修建泛亞鐵路網,而日本還停留在新幹線帶來的喜悅之中。

2.改革開放後日本在中國的所作所為

關於機床,如同鐵路一樣。當年,日本向中國提供與機床有關的技術、產品、設備,但現在我國在數控機床方面已經領先。

至於汽車行業,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和日本的氫能源汽車幾乎同時起步,但是現在日本的氫能源汽車還在實驗室中,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則進入歐洲市場。在當年,日本的燃油車卻在中國是香餑餑,為我國的燃油車行業發展做了一些貢獻。

日本的豐田本田曾經是中國的高檔商品,不但助力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增中了就業率和稅收,還盤活了土地資源,培養了大量的汽車工業人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收音機、電視機對改善我國居民的精神生活方面、學習科技知識有很大的幫助,當年沒有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電視是主要的學習工具,也能了解外部世界。日本的松下東芝兩大品牌電視機是暢銷商品。

如今,在中國的日企少了不少,這是因為中國的製造業崛起了,而日本的技術落後了,對中國沒有吸引力了,但是兩國的合作仍然很好,因為在芯片產業、環保產業、金融行業還可以合作。

日本的水產品嚴重依賴中國市場,日本賺了錢,滿足了中國人民的多樣化食品需求。但是福島核廢水事件和新冠疫情又影響中日合作,關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正逐漸消除,需要日本處理好福島核廢水事件。

尤其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對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經濟體施壓,特別需要各家抱團取暖。

加拿大被美國制裁後,不尋求和中國加強合作,反而還向中國加征關稅搞內度,希望日本不要學習加拿大的這種做法。

中國是日本產品的最大市場,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更容易溝通,日本經濟界應該持續擴大在中國的投資,為兩國的互利合作貢獻更多成就。

半導體出口方面,想辦法擺脫美國的影響,不能成為美國的炮灰。

結語

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兩國經貿關係不可脫鉤斷鏈。

2024年日本外相岩屋毅訪華,日本首相石破茂也有訪華意願,這是中日兩國再次加強合作的良好開端。

改善中日關係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過程,日本應該繼續配合中國推動兩國經濟關係保持良好狀態。

參考文獻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811665938908465&wfr=spider&for=pc

中日經濟交往溫度變化背後:中日GDP逆轉,特朗普歸來

澎湃新聞

2025-02-23 09:58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209128358693499&wfr=spider&for=pc

商務部:日本經濟界訪華團規模創歷史新高 雙邊貿易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封面新聞

2025-02-27 19:17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199250885952154&wfr=spider&for=pc

商務部:中日雙邊貿易連續多年超過3000億美元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