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臨近年末時十分忙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他已經排好了去往雲南昆明的行程,拜會當地的合作夥伴。
談及對今年工作的整體評價,他覺得不太滿意。「就像你說的,我覺得2024年可以用『複雜』這一詞來概括產業的動蕩。」李振國認可了記者的形容。
一方面,過去一年,國內光伏產業經歷了深度的周期性調整,眾多挑戰蜂擁而至;另一方面,作為行業龍頭的隆基綠能,在這一年飽受各種爭議,甚至負面輿情的衝擊,李振國必須帶領團隊迎難而上。
事實上,在本輪產業風暴來臨前夕,李振國就已經在公開場合預警吹哨。
早在2023年5月的那場年度SNEC光伏展會期間,李振國便向媒體表示,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供需錯配的問題,未來兩到三年內,不少光伏行業製造商可能被迫離場。這一預判,一度讓他承受了一定的輿論壓力——彼時,國內光伏產業鏈價格雖然開始出現跌勢,但不少環節仍然保持着尚可的利潤水平,行業真會如他所言那般「慘烈」?
可現實也超出了李振國的預期:「我完全沒想到光伏產品價格如今會在成本線以下運行。」
不僅李振國沒想到,整個國內光伏行業都沒想到。當主鏈製造環節出現大面積虧損後,光伏從業者們才不得不接受現實:如過去兩年那般高增長、高紅利的日子,是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李振國。資料圖
隆基綠能的二次革命
2016年,業內激辯多年的「單多晶之爭」,迎來了轉折點——單晶產品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20%。此後三年,單晶技術正式完成對多晶的反超,直至2021年多晶技術產品幾乎從市場消失。
這場技術革命由隆基綠能主導,其直接效果是加速了光伏產業的降本進程。
「我覺得從技術變革來講,隆基綠能這次選擇BC技術(Back Contact,背接觸電池技術),不亞於上一輪的單晶。」李振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一次的技術難度更高於那個階段。」
實際上,如果評選出隆基綠能2024年的年度熱詞,「BC技術」絕對會是候選。
2024年,是光伏N型電池技術大規模量產應用,並取代P型技術成為市場主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光伏一體化龍頭企業大多設定了超八成的N型產品出貨目標佔比,並且全市場的N型TOPCon產能佔比更是接近70%。TOPCon產能布局稍顯遲緩的隆基綠能,最終選擇了另一條新型電池技術路線——在2023年9月的業績說明會上,該公司管理層正式宣布押注BC技術。
儘管BC技術相較於TOPCon存在更高的理論量產效率,被視作最接近單結晶硅電池極限轉換效率的電池技術,但該技術工序更加複雜、各環節工藝難度較高,這使得隆基綠能的選擇被一些人解讀為錯失TOPCon紅利的「挽尊之舉」。
「我們在進行技術路線上的判斷時,一是會立足於第一性原則,二是立足於未來發展空間。」李振國回應,專註BC技術是隆基綠能在考量前述兩個條件後得出的最終結論,「當我們把別人認為難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我的競爭力就形成了。」
李振國很樸實,這位不斷帶領團隊打破光伏效率世界紀錄的企業家,每每說到技術話題時,並不會夸夸其談。而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對話中,他對於BC技術不吝溢美之詞。
在李振國眼中,對於BC技術的投入,已然成為隆基綠能的第二次革命。「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已經對BC技術的關鍵點進行了攻克,所以你會看到今年我們開始推廣BC的二代產品。當然,這之後還有一些環節需要繼續攻關,但我相信這些問題解決後,BC的競爭力就太強了。」
自從隆基綠能開始大規模投入BC技術,公司管理層在公開交流場合都不可避免地被問及:該技術產品規划出貨情況、降本空間以及在該技術的驅動下,隆基綠能何時走出困境?
李振國給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所認為的答案:從產能貢獻上看,到2025年底,BC二代組件產能預計達到50GW,明年計划出貨二代組件20GW至30GW;BC技術還有很大降本空間,目前技術商業化進展是超出預期的。
「我個人認為,2025年將是我們BC產品大規模出貨的準備之年、積蓄之年。」李振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隆基綠能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圖片來源:新華社
競爭背後的深層思考
2024年,中國光伏產業陷入了惡性競爭泥潭:產業鏈價格大幅下滑,主要製造環節「失血」,海外貿易摩擦加劇。
在李振國看來,這一輪的產業動蕩程度已經超過了前幾次周期。「我們的本能反應都是,當行業調整來臨前,我們只要跑得更快,就能把別人甩在身後。但在這一輪周期中,我們發現跑得越快,『流血』越多,主要製造環節低於成本運行,所以大家現在都冷靜下來了。」
光伏是資金密集型產業。過去兩年產能大規模擴張,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特別是在資本市場,A股光伏公司成為融資大戶。根據業內數據統計,2022年,近60家光伏上市公司拋出了1800億元的融資計劃。而在2022年和2023年兩年里,A股光伏上市公司已經實施增發的公司數量分別為17家、14家,分別募資413.65億元、319.11億元。
融資端的降溫,是今年光伏產業競爭激烈狀態下業內開始調整擴產節奏的重要信號。與此同時,自2024年10月掀起的一場「自律運動」,亦在推動國內光伏市場重回理性競爭之路。
「前幾次行業的調整幾乎都是通過價格下行、市場迅速放量得以扭轉,但這一輪周期下,如果不在供給端採取措施,就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平衡。」李振國談道,本輪周期調整的不確定性還在於存在眾多利益相關方。例如,一些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在利益相關方的「保護」下,短時間內也很難退出市場。
「我覺得在自律的共識下,行業正在逐步走向正軌。」李振國也提及了導致本輪產能快速擴張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回過頭來看,如果當初我們對技術、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做得十分嚴格,光伏產能擴張的速度也不會這麼快。」
「真正的研發和專利保護,是需要授權。過去業內習慣使然,上下游本身也沒有形成強烈的保護意識,從而促成了在過去兩年內產能遍地開花的現狀。」李振國進一步分析,「而前幾年市場發展的速度快於產能擴張的速度,即便一些專利被人侵權使用,但市場上產品供小於求,大家就不會在意。」
不可否認的是,激烈競爭的出現倒是給過熱的光伏產業潑下了冷靜之水。龍頭企業在宣布主動減產、降低開工率之時,亦在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我認為國家還會加大對知識產權、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當然企業也要主動去構建技術專利護城河,這是長遠之計。」李振國強調。
「今年我們還在堅韌前行。」技術出身的李振國相信,技術革新依舊是破除當前光伏行業困境的重要手段。「市場發展的速度肯定沒有以前那麼快了。我們沒有辦法預知政策、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能把握在手裡的一定是創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