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資金大幅買入,做空力量終會做多?

2023年,A股走勢整體先揚後抑,尤其下半年期間市場持續弱勢運行,其中北向資金的做空力量成為下行的主導因素之一。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統計區間為2022.12.30-2023.12.31

然而,這一現象於一月下旬開始出現反轉,北向資金開始出現連續多日小幅凈買入,接着在2月反彈行情中放量買入,其中有四個交易日凈買入額超百億,上一次時是去年1月份,市場正在經歷放量普漲。

北向資金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他們在過去的交易策略是什麼?這對於A股投資者而言會是什麼信號?

一、北向資金過去的策略

根據美銀基金經理調查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除了投資美國AI板塊以及所謂七大科技巨頭外(微軟、谷歌、AMD、蘋果、亞馬遜、Meta、英偉達),全球配置資金在亞洲股市中以主權國家股票市場為對象行使多空策略,具體表現為「多日經,空A股」。

今年一月,全球資金繼續維持過去的亞洲國家多空配置策略,超配日本股市約56%左右,以及超配印度、台灣股市19%,低配中國和泰國股市分別23%和17%。報告中還提到,在受訪的近250名成員中,他們認為空頭中國股市的策略擁擠程度僅落後於做多美股科技板塊。

二、北向資金為何轉向

北向資金在2月市場反彈時大規模快速做多,我們分析包括以下原因:

(1) 短期做空力量止損:1月下旬開始,通過在指數ETF上的增持,維穩力量的托舉行為給空頭造成較大打擊,1月23日至26日上證指數上漲5.58%,2月6日上證指數單日上漲3.23%,節前四個交易日漲幅均超1%。疊加節後的股指低波多頭趨勢後,空方力量在短期虧損嚴重,例如三倍做空FTSE中國ETF僅2月回撤22.78%,迫使空頭止損並加入多頭。

(2) 國內經濟復蘇:國際貨幣組織在年初上調了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主要考慮到中國經濟復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房地產行業的改革可能會提升投資者信心。

(3)限制空頭工具:市場回撤期間,限售股轉融通被限制以及股指期貨貼水成本過高壓制了空頭勢力進一步擴大。

三、市場反彈後估值仍具備性價比

根據歷史經驗來看,當任意交易策略過於擁擠時,一旦沒有後續更大規模資金的加入,很大概率會導致策略在未來發生快速回撤,例如21年初核心資產抱團行情瓦解,以及今年初小盤風格大幅跑輸大盤風格。如果我們把全球宏觀對沖策略當做是帶有一定敞口的多空策略時,當做空A股的行為在短期內貢獻了策略的巨大虧損時,做空力量勢必在倉位上會有所收斂。

根據北向資金邏輯,房地產行業的萎靡導致過去一年國內通脹處於低位,因此國內經濟存在降速風險,但我們也能看到國家一方面在釋放地產行業的利好政策並嚴防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在挖掘其他新興行業作為經濟增長點,例如新能源車、光伏、儲能等,所以國內經濟潛力仍然是巨大的。

因此,我們認為在當下A股整體估值較低的節點上(即使經歷春節後大漲,滬深300股債收益率差仍在2倍標準差水平),股債維持均衡配置,適當比例超配指數並設置好止損,是比較適用於當下的資產配置方式。另一方面,海外對未來12個月降息的預期甚至已經超過2008年,一旦確定降息,向新興國家釋放的流動性或將作為多頭力量抬升A股估值。

風險提示:

本文信息來源於公開資料或對投資經理的訪談,相關數據僅為排排網財富研究之用,不代表對數據來源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的實質性判斷和保證,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投資者謹慎參考。

投資有風險,本文涉及基金的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或預測產品未來收益。投資者應謹慎注意各項風險,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銷售文件,充分認識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情況作出投資決策,對投資決策自負盈虧。

版權聲明:

未經許可,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將其用於商業用途。轉載、引用、翻譯、二次創作(包括但不限於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現作品內容)或以任何商業目的進行使用的,必須取得我司許可並註明作品來源為排排網財富,同時載明內容域名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