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任城區的經濟體量為何對比兗州區沒有太大優勢?

在各種經濟指標中,GDP地區生產總值)是一系列經濟活動轉化出的宏觀經濟成果,直接反映了當地的經濟體量。

雖然它名為生產總值,但並非各行業總產值之和,而是以產值為基礎經過一套流程計算出的增加值,這個數據要選小於產值本身,例如某地的工業總產值是1萬億,那麼轉化出的工業增加值可能是3千億元左右。

濟寧任城區、兗州區是全市僅有的兩座市轄區(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濟寧經濟開發區不在行政區劃之列),其中任城區是濟寧主城區的所在地,任城區的城區則是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經濟體量上,要論兩區誰的經濟體量更大,相信「任城區更勝一籌」一定是大部分網友的共識,畢竟任城區是主城區。

但要論任城區對兗州區的優勢究竟有多大,不少網友會覺得很模糊,畢竟網絡上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若按照實際管理口徑來看,任城區對比兗州的優勢並不大

以2023年實際管理口徑下的GDP情況為例,任城區(剔除由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代管的區域)實現628億元,位列全市第2位;兗州區(剔除由濟寧高新區代管的區域)則以615億元保持第3位,兩者間的差距僅剩13億元,這意味着任城區如果在增速上跑不贏兗州,就很容易被反超。

在實管面積、人口、城鎮化率等方面均大於兗州區的情況下,任城區的表現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為什麼任城區的經濟體量對比兗州區的優勢並不大?短板出在哪裡?

整體的GDP由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共同組成,所以細分到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來看,任城區的不足之處就能儘可能地凸顯。

在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領域,兩者產出的GDP均是34億元,可見兩者2023年的體量懸殊並不在此。

在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領域,任城區實現159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佔109億元;兗州區則達到290億元,比前者高了131億元。

任城能力壓兗州的關鍵之處正是第三產業(服務業),436億元的服務業增加值獨佔全區GDP的69.4%,比兗州多了145億元。

綜合以上表現,二產不及兗州且服務業的優勢相對不大才是任城區GDP對兗州區沒有太大優勢的原因。

如果再細化到區域定位、產業分工層面來看,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並不能承擔主要原因。因為任城區是中心城區所在地,在城市化進程中已經經歷了大規模的工業外遷並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而重點發展工業尤其是大型工業的任務就被市裡交給了濟寧高新區。

兗州雖然也是區,但並非中心城區所在地,而且兗州之前的身份是縣級市,工業本就是縣、縣級市要重點發展的方向,並且兗州發展出的工業規模在全市各縣中並不差。

在這種情況下,任城區的第二產業體量不及兗州區就成了必然。

對比「有情可原」的第二產業,服務業的優勢不大才是反而是最最主要的一點,因為中心城區的主導就是服務業,如果連主導產業都沒有展現出絕對優勢,那麼整體的經濟體量必然不好看。如果任城區的服務業增加值能達到兗州區的2倍,似乎才是人們心中的及格線。

為什麼任城區的服務業增加值不能大幅領先兗州區、領跑全市?

批發和零售業是任城區產出GDP最多的服務業門類,2023年110億元的增加值獨佔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25.2%;

而兗州區雖然暫未公布2023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但其2022年的增加值就已經達到96.74億元,這與任城區的差距並不大。

數據背後反映出的則是濟寧中心城區的商業影響力並未達到大規模吸引周邊縣市的水平,商業業態、品牌多樣性仍需提高,高端商貿領域仍有提升空間。

任城區真正拉大與兗州服務業差距的則是金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房產經紀、物業服務)等門類。例如任城區的金融業、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完成增加值64億元、15億元,兗州區分別完成27.14億元、7.46億元(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