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迭代升級 拼多多助農邁向新高度

1月7日,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決賽在雲南大理順利閉幕。

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隊伍近200名師生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中國農業大學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學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於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首創,是紮根生產一線,與政府、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一起開展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新模式。

經過15年的演進,在廣大科研人員和大學師生的堅持、努力下,科技小院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邁向科技小院「3.0+」

正所謂「一葉而知秋」,通過「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這個獲得了一等獎的項目,我們能夠了解到科技小院的迭代和升級。

這個項目位於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緊鄰風景秀麗的洱海西岸中段,背後則是鬱鬱蔥蔥的倉山。我們知道,如今的大理憑藉依山靠水的優越自然風景、恬然閑適的人文特色,已經成為眾多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園。

不過,由於第一產業增加值仍然佔據了地區生產總值的22.3%(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年數據),農業仍然是大理的重要產業。為了保護洱海的水質,農民必須改變種植結構、少施化肥、少打農藥。可是,這樣一來,洱海的水質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卻會受到影響,這就導致了環境保護與居民增收難平衡的困境。

2021年,張福鎖院士牽頭組織全國50多名專家學者,針對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情況進行深入調研,找到了面源污染來源不清、土壤氮磷盈餘過高、種植業產值不高等突出的問題。

第二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張福鎖帶着團隊師生長期駐紮在這裡,一方面為當地村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四零」服務,另一方面走訪調研當地資源利用情況,尋求解決洱海面源污染問題的方案。

為打贏這場洱海流域水資源保護戰,張福鎖還特別邀請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專家做項目專員,帶隊攻克相關難點。凌晨起床,冒雨到田間、溪口採集水樣,成為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的工作常態。

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團隊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頭,並建立起面源污染來源精準解析與系統治理模式,為後續治理工作打下基礎。

在中國農業大學師生協同全國30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打贏了「洱海科技大會戰」,有效治理了洱海污染。為了解決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的難題,科研團隊一方面幫助村民種植環境友好型的經濟作物,通過技術提升作物的產量,還培訓村民做電商直播,有效增加了村民的生產性收入;另一方面,他們還組織村民開展多種具有鮮明農耕特色的文化和文娛活動,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態,將古生村打造成了網紅打卡地,發展出庭院經濟,實現了三產經濟與一產經濟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

事實上,跨產業、多主體協同合作,齊力推進鄉村振興,正在成為全國科技小院的發展方向。古生村科技小院也成為首個邁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

老冀發現,科技小院的成功確實是多方合作的結果,而在背後默默提供支持的一股力量,就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台——拼多多。

拼向助農新高度

據老冀了解,拼多多已經連續為兩屆科技小院大賽提供了諸多支持。要知道,農業一直都是拼多多的核心戰略。

成立至今,拼多多已通過「農地雲拼」模式搭建起了農產品上行通道,建成了一條全新的供應鏈。

還是以雲南為例,通過「農地雲拼」模式,吸引消費者在拼多多平台發起拼單,根據地域、時間節點進行區分,隨後統一將需求匯總至產地,由此解決傳統農產品銷售鏈條環節繁雜、消費端需求分散等問題。在新型供應鏈下,拼多多一方面鼓勵和培訓農產帶的年輕新農人上平台開店創業,另一方面則幫助已經起步且具備良好供應鏈的商家持續擴張。由此,雲南的雪蓮果、人蔘果等小眾水果,都是在拼多多上賣爆了,成為網紅水果。

這還不夠。老冀認為,如果說拼多多推廣「農地雲拼」等模式,更多地是為了幫助農戶拓展農產品「銷量」的話,支持「科技小院」建設則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

通過支持科技小院大賽,拼多多正在拆除科研與市場之間的那堵牆,打造更高質量的農產品;而更高質量的農產品,還能夠提升當地居民整體的生活質量。

還是以這次大賽的項目「陝西永壽小麥科技小院」為例,由於當地處在黃土高原,缺硒導致大骨節病和兒童發育不良的高發。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大量的試驗,篩選出高鋅硒小麥品種、建立高效小麥鋅硒施用技術等,既幫助解決了當地農民溫飽問題,還有效地防治了地方病。據悉,小院通過與種植大戶、農服企業等合作,推廣應用鋅硒施肥技術1萬畝,帶動提高經濟效益414.5萬元,推動了當地富硒富鋅小麥產業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既是拼多多持續支持「科技小院」項目的動力之一,也已成為拼多多現階段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和首要目標。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拼多多啟動了「農雲行動」,集中投入優勢資源推動全國100個農產帶更快「拼上雲端」,打造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數字化農產帶;向中國農業大學捐贈1億元人民幣設立「拼多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基金」,立足全球農業領域相關學科前沿,在基礎研究和農業卡脖子技術攻關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聘任荷蘭皇家科學院(KNAW)院士、法國農科院成員Ivonne Rietjens教授擔任獨立董事,通過引入外部專家提升對現代農業的認知。

綜合來說,拼多多通過高質量消費、高質量供給、高質量生態「三駕馬車」齊頭並進,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具體到農業領域,通過持續支持「科技小院」等項目,拼多多從打造供應鏈擴展到了參與前沿生產技術的研發、推廣,正在形成「研發創新-先進生產-高效流轉」的商業閉環。

走向農業強國

俗話說「國無農不穩」,對於中國這個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更是如此。可是,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卻還不是農業強國。多年以來,中國農業一直處於規模小、分散經營的狀態,在農業生產率、農業產業鏈發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才能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2023年年初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五大指標: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

通過解讀這五大指標,老冀不禁又想到了另一個說法「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科技小院15年來的實踐也充分說明:要走向農業強國,我們不僅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科研水平,還需要打造更加穩固的供應鏈,培育更加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

拼多多從農產品起家,積極投入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通過支持科技小院項目,以銷售助力科研;通過「農雲行動」等項目,打通了從田間地頭到家庭餐桌的所有環節;通過C2M、直播電商等創新模式,讓農產品的流轉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老冀相信如果有更多像拼多多這樣的平台,中國走向農業強國的目標也就更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