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家說:VC到底靠什麼穿越周期?| 鈦媒體創投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風險投資是一個吃周期紅利的行業。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在下行周期里,vc吃不飽飯,是理所應當。

我們常常稱讚某些資歷深遠的投資人為「穿越周期者」,並預設他們一定在如何穿越周期這件事情上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殊不知,他們的經驗可能就是一個字——「躺」

善於守城,善於克制,通過不出手或者少出手的後撤策略,「熬過」下行周期的,不可謂之「穿越周期」,這樣的做法是在逃避周期。

當然,他們不是不聰明,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睿智」的,因為他們所選擇的是風險最小的穿越方式。但是,創投圈一直是一個「睿智之人」飽和度非常之高的行業,在這個行業里,剩下的一小撮堅持「折騰」的「笨人」就顯得尤為珍貴。

那麼何謂穿越周期?

「穿越周期」是無論周期上行下行,無論周期內的玩法規則如何變化,無論周期內的玩家如何迭代,「穿越周期者」始終站在行業的一線,持續最大限度地佔用當下周期的紅利,名列各個周期下行業榜單的top,才可稱之為「穿越周期者」。

vc到底靠什麼穿越周期?

我們最近和一些投資人聊聊,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深到地心」的產業洞察和資源積累,「准到令人髮指」的市場預判和人性識別。

這些,是在各個周期內拿到豐厚回報的頭部vc們統一的「銷售話術」,是每一篇vc專訪里他們變着花樣想證明自己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可以合理地認為vc賴以穿越周期的底層能力,正是這兩點。

有清醒人士回懟道:這兩句不是有用的廢話嗎?——產業資源和洞察「深」到何種境地才能真正和其他機構拉開距離?對人和市場的預判「准」到什麼概率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另外這兩個虛妄的能力,除了vc自己的退出業績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真正佐證其存在的嗎?又如何證明,退出業績和這些能力真正相關呢?

中國風投30年,互聯網繁榮不過10年,消費升級不過5年,ai甚至已經經歷過幾輪短周期波動,更有社交、電商、共享經濟、區塊鏈、arvr、元宇宙、創新葯、新能源等曇花一現的熱門賽道。層出不窮的細分賽道儲備哪個行業的資源,提升哪個行業的認知,才可以保證vc一定能在下一個周期有一席之地呢?靠細分行業的精深認知和資源穿越周期,不過是美好的希望罷了。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產業認知和資源不重要,只是它並非穿越周期的決定性因素罷了。

當下周期,鋪天蓋地的行業報告和新聞報道,無不表達着一個不爭的事實:國資lp已經成為國內創投市場佔比最大的lp種類。

換言之就是:當下周期內,國資lp是最有錢且願意出資的lp。與之相對的,國資lp對於gp的訴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由單純地追求財務退出,變成了追求地方招商引資的政績訴求或者產業鏈的併購訴求。這套新規則顛覆了過去30年來,市場化vc追求ipo退出的核心玩法,尤其對於美元vc來說,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遊戲規則的顛覆,註定伴隨着抱怨。半年間,各種關於返投、招商、摜蛋的段子此起彼伏,字裡行間充斥着對新遊戲規則的不屑和對新社交方式的取笑。

原以為,這些聲音只是來自創投圈一線,飽受規則變化帶來的工作量激增和工作方式的轉變的兄弟姐妹們,卻不曾想到一部分在上個周期已經站上行業頂點的投資大佬們,也對政府lp、國資lp,甚至對這類lp重點關注的產業「嗤之以鼻」。

他們難道不應該是最早能嗅到時代風向變化的人嗎?是最早洞察到規則變化本質的人嗎?是最有先機穿越周期的人嗎?

為何他們在自己的機構運營策略上躊躇不前?難道主動去擁抱周期,去迎合行業變化,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對這些大佬來說真的那麼難嗎?

是的,遠比你想像得難。

最近剛和一位青年投資人聊到一個概念:風險來自慣性

所謂「慣性」是過去投資機構取得成績所依仗的、持續建設的內部規則和能力,機構的體量越大,曾經到達的頂峰越高,慣性就越大。

一個市場化機構想轉型將面臨許多問題。比如,對老lp的承諾和責任,經營多年建立起來的項目源頭渠道,培養多年的市場化投資團隊,研究多年反覆打磨的風控體系,還有經營多年才鋪出的通暢的退出路徑。這些「市場化機構」視之若珍寶的積澱,在新周期面前,並非完全適用。

明知這套體系的作用在減弱,要替換掉他們,重新建立一套新的體系,又談何容易,更何況更換老體系的收益預期又有誰能保證?

越是完善龐大的體系,在周期的車輪面前,越是難以靈活處置。大佬們並非不願意主動適應周期,而是這一過程確實無可避免地緩慢。

所以我們的第一個觀點是:抵抗慣性的能力是vc們穿越周期的第一能力。

另一個應該坦然接受的事實是,管理費才是gp最穩定的收入,vc的生存線。「我們的公司年會上,已經很直白地把管理費當作kpi,ir成了為公司掙錢最多的崗位,退出回報什麼的都是虛妄。」某頭部人民幣機構的一線投資人悻悻地說。

這本來也沒有什麼好羞恥的,管理費本來就是投資機構生存的基礎,在lp訴求和退出路徑發生改變的今天,管理費就顯得更為重要。相應地,持續且穩定的募資能力就成為現在行業里最為珍貴和稀缺的能力,這也正是vc們賴以穿越周期的第二能力。

募資能力又分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好理解,機構優秀的歷史投資回報數據,良好的歷史lp口碑,穩定成熟的項目發掘體系、投資決策體系和退出體系,高效的lp拓新能力、良好的溝通和文書能力,再加上可落地的招商引資能力。

lp的續約是不確定性事件,即使有滿分的硬實力呈現,lp也可能因為各種自身原因選擇不跟投下一期。所以,硬實力只是能募到錢的基礎,募資的事情還是要在募資之外完成。

風險投資機構本質上與創業者並沒有區別,只不過募資用途不同罷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群始終沖在潮頭的創業者,如陸振耀、羅永浩、戴威,一次次出現在時代的風口之中,無論最終成敗,都可以在下一個風口中重新拔地而起。他們背後有一群投資人,似乎沒有決策成本,「飯圈」一樣狂熱地投資着他們的每一次豪賭。

誠然,剛才提的那幾位都是有過大成經驗的創業家,賭中他們的賠率確實是成百上千倍。但同時,他們也是有過慘烈失敗的「劣跡創業者」,甚至也和不少前投資人撕破體面。為何他們連續創業,還能受到如此之多的資本毫不猶豫地下注?相信不少gp合伙人心中一定大為鬱悶:我怎麼就沒遇上個這麼篤定,能連續投資我的lp呢?

圈裡有一個大哥,在高凈值募資方面如魚得水。他的社交方式很「摜蛋」,但是募資策略很「德撲」:找到桌上的那條魚,讓他覺得賠率合適。結果這位大哥募資的光輝戰績,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對世界認知的局限性:原來韭菜真是割不完的。更有可能,他割着割着,就進入下一個周期了。

我們並不倡導這位大哥的募資策略,即使他也有很大概率能穿越周期。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專業之上的信任。在上一個周期建立的堅固信任,才是下一個周期重新啟航的籌碼,無論信任來自歷史lp,還是來自ipo的被投創始人,抑或來自其他關係。真正能夠稱得上持續且穩定的募資能力的是信任,信任也才是vc們的最大財富。

最後鈦媒體創投家想說:vc靠什麼穿越周期?我們不談專業,不談遠見,不談技巧,我們談的是態度,對待規則變化的態度,對待慣性風險的態度,對待所有lp的態度,以及對待這份職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