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VS長三角VS珠三角:中國AI產業地域大戰,誰將一統江湖?

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正如火如荼地蓬勃發展,走在全球的前列。這一領域的迅猛增長不僅彰顯了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人工智能企業蓬勃發展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核心企業超過5000家。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是中國創業者們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追逐創新的熱情。尤其是在2015年至2018年之間,約三分之二的核心企業成立年限在5-10年,呈現出一片創業的繁榮景象。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有效投資增長乏力,2022年新增註冊企業數減少到63家。這一變化可能是市場在逐漸理性回歸,也可能是新興領域的創新變得更為複雜,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

融資與投資:曲折之路

融資規模在過去幾年有所放緩,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融資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下滑。這可能受到宏觀環境資本市場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儘管如此,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階段卻呈現出後移的特徵。科創板等政策的加持使得投資更加傾向於晚期,天使輪投資佔比由2013年的36%下降至2022年的11%。



投資領域變化:細分領域有喜有憂

細分領域的投資趨勢變化明顯,算力、數據平台、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等四個領域風險投資增速明顯加快。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領域的風險投資則呈現趨緩態勢。這反映了市場對於不同領域發展的不同看法,也為創新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



技術滲透:智能改變生活

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生活服務、智慧醫療、智能製造、智能汽車、物流倉儲等領域的投資事件佔據了人工智能全部投資事件的75.7%。這說明人工智能不再是未來的概念,而是正在我們生活中悄然發生的巨大變革。



人才拼圖:不平衡的供給

現在人才問題成為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高校及科研院所數量位居全球第二,技術層專業實力明顯。但是,中國在基礎層和應用層排名前十的高校,僅入選全球百強。



更令人擔憂的是,入選Aminer「全球20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學者榜單」的人數達277人,相較於美國存在較大差距,頂尖人才、複合型人才供給不均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地域格局:巔峰之城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北京為例,擁有1600餘家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氛圍。



獨角獸企業方面,北京、上海、廣東獨角獸數量位居前三,共計108家。其中,北京市以41家獨角獸企業位居全國首位,凸顯了這座城市在人工智能創新中的引領地位。



7. 創新實力對比:城市競逐巔峰

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北京市科技研發技術實力最為雄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和千億級大模型數量領跑全國。上海市則通過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構建了引領全市發展的產業集群。



浙江省泛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中在環杭州灣地區,杭州市引領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的特色化發展,被列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試驗區。廣東省深圳市廣州市先後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形成了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其他地市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老斜說

在創新的征程上,需要全社會的攜手共進,共同解決人才問題、推動投資創新,使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更為輝煌的明天。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獨角獸企業到創新實力,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正在以風起雲湧之勢,為全球科技格局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