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提升監管能力,是實現增長潛力的關鍵

民營經濟投資佔比越來越小,增速越來越慢,一個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投資受到了政府規制的影響。如果規制過於嚴格,不能給投資者、企業比較穩定的預期,其投資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以下為白重恩在3月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去年中國的投資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是快於GDP的,但民營企業增速是大大慢於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的。要讓投資能夠可持續,能夠對經濟產生可持續的正面影響,需要不斷提高投資效率。如果說民營經濟投資佔比越來越小,增速越來越慢,就可能對於投資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投資受到了政府規制的影響。「規制」(regulation)聽上去有點學術,也有人稱之為監管或者管制。

以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投資方向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例,都受到規制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管是智能技術還是數字技術,都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邊際成本低,固定成本高。換句話說,ChatGPT軟件的開發和訓練模型成本很高,但每增加一個用戶帶來的成本是很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通吃效應,即少數企業成為市場主導者。我認為,這在數字智能領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追求效率也必須是這樣。

既然有了通吃效應,就會形成大規模企業,一旦企業規模大了,一定會受到規制的影響。如果經濟中通吃效應越來越重要,規制對於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規制對於投資的影響也就越來越重要。企業大了,有規制的原因,可以有壟斷的能力,我們要管理它,讓它不要採取壟斷的行為,一旦企業太大了,其系統性影響也會比較大,就會帶來一些收入分配等問題。這幾年的數字平台監管問題,就是這個原因。但是,如果管制過於嚴格,企業在投資時候就會擔心,一旦成功就會被管制。因此,如果沒有給投資者、企業比較穩定的預期,其投資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另外一個是綠色轉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們要做大量投資。綠色轉型有四個不同角色,源網荷儲。源是發電企業,電源;網是電網;荷是負荷側,使用電力的企業;儲是儲電企業。源方面,發電裝機容量,尤其是綠色發電,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增長非常快,所以這不是一個瓶頸,我們有很多辦法,很多企業也都在非常積極地參與。

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是,綠色發電裝機容量很高,但使用率並不高,消納能力也比較低。換句話說,我們建了很多風電、光電電廠,但是它們的發電時間不夠長,究其原因,是新能源發電不穩定,需要儲電調配。這就需要「負荷法」做出響應,在新能源發電多的時候多用,在新能源發電少的時候少用。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市場力量引導企業,一方面要想引導使用者對不同時期的電力供給波動做出響應,需要有價格機制引導,另一方面,要想鼓勵企業投資儲能,就需要有價格機制進行引導。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現在的發電源比較多,使用的負荷方也比較複雜,需要統一各方需求,而這個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網有沒有能力把不同人的決策綜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穩定平衡的供需市場。這個價格機制不同以往,沒有穩定的價格,是不同時間不同價格,這就需要有有可預期的價格機制,只有可以預期,企業才會願意投資儲能。但這又是受規制的,除了電價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企業發的電要上網,也是受到嚴格監管的。

現在,我們的監管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過去的監管相對簡單,因為主要是穩定的電源,穩定的使用,電網在其中只起定價作用,但是現在電網變得如此複雜,我們的監管能力能不能跟得上,我們的監管體制能不能跟得上,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未來,不論是要擴大內需,還是要促進更高效的投資,我們的監管能力、監管方式都要有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