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不喜歡添加劑,但為何影響不了企業?背後的微妙原理

食品添加劑似乎是食品工業繞不開的話題,但老百姓普遍比較排斥。我不是科學博主,這事兒不敢妄言,不過如果我們從經濟的角度來觀察食品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就會發現這是一本矛盾的經濟賬,一定程度上,這是中低收入人群追求幸福感的無奈選擇;同時,消費者對價格中樞的被動感知錯誤地影響了自己的選擇。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合理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是無害的。但問題在於,每個人每天食用的含添加劑食品數量是不同的,累加風險有多大呢?這需要專業人士給出答案。

食品添加劑可以分2大類,一類是天然物質,比如食鹽;另一類是人工合成的,比如糖精,人們排斥的是後者。

以醬油為例,其實國內市場不含添加劑的醬油不是沒有,但價格貴50%以上。對於廠家而言,添加劑的成本是幾乎可以忽略的;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差不多的色香味品質下,人們自然是選擇更便宜的產品。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原理叫「消費者選擇理論」,簡言之,人們一定會選擇自認為性價比最好的商品,即便這種選擇事後看來是非理性的。

如果消費者普遍願意為了更高品質而花更高的價格購買醬油,那麼充斥各種添加劑的醬油自然就會退出市場。可現實為何沒有出現這一幕呢?

這就不得不講到衡量人們幸福程度的「恩格爾係數」。在165年前,德國經濟學家恩格爾發現,當食品支出佔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越小時,人們的幸福感就越強。對消費者而言,購買便宜的食品是遠比提高個人收入更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它與傳統意義上產品質量低下是有明顯區別的,比如人們花30元買一雙皮鞋,可能穿不了一周就壞了,但是人們購買廉價食品卻很難感受到這一點。所以挖空心思降低食品售價成為一些商家的追求目標,而使用各類添加劑是一條捷徑。

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類商家並不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降低價格的需求,而是為了獲得暴利而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比如製作鮮榨果汁不用水果,製作牛肉湯不用牛肉,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從經濟的角度看,這是部分商家在價格和銷量無法提高的情況下增加利潤的一種惡劣手法。但是正在走向老齡化社會的我們,多數商品未來銷量都是無法持續增長的,這是否意味着未來的消費環境將必然兇險呢?

消費者難道不知道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淺顯道理嗎?為什麼大家不願意在食品消費上花更多的錢呢?這就又涉及到商品價格的市場中樞問題,當某類商品的普遍價格都處於10塊錢附近的時候,人們自然會認為這個價格是合理的。

理論上市場經濟背景下商品價格的形成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決定的,說起來大家都懂,供應少了價格就上漲;同類功能的替代品,比如醬油和鹽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功能,當鹽價格大漲,醬油價格就有跟着上漲的衝動。這些都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對某類商品的價格中樞是有錨定效應的。舉個例子:我們買衣服有很多選擇,所以沒有一家服裝企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衣服也就不存在明顯的價格中樞。但是我們買醬油就不同了,市場上主要就那麼幾個品牌,價格分佈就比較集中。

所以反過來看,我們也不能全怪消費者貪圖便宜而導致添加劑在醬油中被廣泛使用,企業仍然是這件事情的主體。

國外的消費者一樣會貪圖便宜,那日本、俄羅斯等國市場上為什麼添加劑使用似乎比我們要少呢?以日本為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劑數量為829種,中國目前是2325種。也有比我們更多的,比如美國,超過4000種。人們之所以覺得日本使用添加劑少一些,一方面是品種確實少,但另一方面是政策環境不同,在日本有些添加劑是不寫到包裝上的,不是沒有,而是沒寫。

中國在1981年時食品添加劑數量只有幾十種,後來增加那麼多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美國和俄羅斯就是2個反例,美國食品工業發達,俄羅斯輕工業落後,所以一個狂多,一個狂少。

從經濟角度看,就算輿論反響再強烈,食品添加劑依然還會充斥我們的生活,老百姓能做的是選擇自己想要的,盡量克服價格吸引力。當大家普遍願意為更天然的食品付出更高價格時,經濟就能形成良性循環,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也能得到明顯改善。這其實也是日本和美國的差異,美國貧富差距巨大,大量美國窮人需要添加劑堆砌出來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