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國務院關於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的通知》。
主要利好有兩大塊:
一、減稅
在空間布局上,提出以南沙灣、慶盛樞紐以及南沙樞紐3個區塊作為先行啟動區。對先行啟動區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並按程序制定優惠產業目錄。
二、放開債務限額
在發展保障措施上,官方明確提出加強對南沙的資金、要素等政策支持。2022-2024年,每年安排南沙1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並統一計入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結合地方財力、債務風險情況以及項目融資需求,廣東省在分配有關財政資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方面對南沙予以傾斜支持。
雖然不是直接給錢,但也再次凸顯了官方對南沙的重視,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使命,是讓其參與全球競爭。沒有南沙的崛起,粵港澳成長為世界型的大灣區就要大打折扣。
早已經定位為廣州城市副中心的南沙從來不缺乏政策的支持。2021年南沙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同比增長22.3%,較全省、全市平均增速高16個和10.6個百分點;社會民生投資快速增長,同比增長89.4%,名校、醫院也是一批一批往南沙砸……但是南沙目前仍然面臨著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人口不足、產業增長乏力等困局。廣州人對南沙的態度應該是所有行政區里反差最大的,一部分非常看好,一部分堅決看空。
然而,無論是把南沙高高捧起還是踩在腳底,好像根本沒有人去反思造成南沙困局後面的原因。世界上沒有偶然的事、沒有巧合的事、沒有僥倖的事,一切的果都是由是實實在在的因造就的。造成南沙目前種種問題的根本原因依舊是廣州錯誤的城市規劃,南沙碰到的困局正是當年錯誤城市規劃的反噬,當前的政策扶持與大力投入不過是意識到危機後的補救措施。
這個錯誤的規劃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從宏觀來講,廣州攤大餅東南西北到處開發的錯誤城市發展格局已經耽誤了南沙發展的黃金二十年,大量沒有價值的規劃跟新城消耗了廣州本不算充沛的財力,嚴重壓縮了投入到南沙的資本跟人力。
其次,廣州沒有把重心放在南拓上面,導致番禺沒有發展起來,尤其是廣州新城這個板塊沒有發展起來,廣州新城建設的放棄是導致南沙人氣至今起不來的直接原因!什麼?廣州新城?這是什麼鬼,絕大多數廣州人肯定是沒有聽過的。
如果希望珠三角像一個一體化城市高效率運行,就必須構築一個新的區域中心,根據珠三角各個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地理位置,這個重任必須落在廣州頭上!廣州新城不僅僅是建設廣州核心區的絕佳位置,甚至是建設整個珠三角核心功能區的絕佳位置!包括省級行政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交通中心、文化設施、遊樂設施、郵輪碼頭等。
城市越大聚集度越高,商品和服務分配的效率也越高,城市群發展的邏輯也一樣,城市群內每個城市必須朝着城市群的核心位置發展,縮短每個城市間物理空間上的距離,最終融為一體,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城市群的發展效率。那麼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是哪裡呢,毫無疑問是珠江入海口,珠三角九市所有背離珠江入海口的城市發展規劃都是違背城市發展規律的,其效率必將大打折扣,進而拖累城市及整個城市群的發展。
廣州新城位於珠江口頂端,地勢平坦,現存建築物少,城中村也相對稀疏,拆遷損耗低。南鄰南沙深水港,廣澳高速穿區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臨近出海口,也不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從地理條件來講,算是風水寶地。
而且最最關鍵的是廣州新城距離中心城區天河、海珠的距離在30公里以內,距離番禺中心市橋的距離僅僅只有10公里。對於城市發展來講,30公里是一個極其關鍵的距離,因為根據滴滴出行的數據一線超大城市人們通勤上班的極限就是30公里,一旦新城開發超過了這個距離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中心城區的人口根本無法輻射過來,這是每一個新城建設成功與否的底層邏輯!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人口,你發展個毛線!
南沙人氣至今起不來的根本原因就是南沙距離中心城市的距離有50公里,遠超上班通勤的極限,這個距離無論你修多少條快速地鐵也是於事無補的。廣州新城起步時既能承接老城的輻射,又能依託番禺區府,避免一次跨到南沙。如果脫離廣州新城這個跳板直接開發南沙就容易扯着蛋,脫離中心城區30公里以上大造新城目前全國還沒有成功的案例!
同樣扯着蛋的還有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行政級別與浦東新區一樣屬於國家級新區第一梯隊副省級區,從來不缺資金與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後,隨着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的崛起,2009年設立的濱海新區寄託了整個北方的希望。2016年天津濱海新區GDP為10002.31億元,同比增長10.8%,當時有媒體報道稱其為「全國首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國家級新區」。然而在2017年,天津經濟增速就降到多年來最低點,全市GDP增長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0.4%。2018年初,當地承認GDP造假,人們才知道這發展里有多少水,並將2016年GDP從萬億調整為6654億,縮水將近3成。
隨着2017年雄安新區的建立,投入到濱海新區的政策跟資金被大量分散到了雄安新區, 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今的濱海新區冷冷清清、爛尾遍地,幾乎快要淪為鬼城……一個新區的失敗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濱海新區距離天津市區40多公里的距離使得新區人口導流不足是導致濱海新區遲遲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那麼距離北京120公里的雄安新區,結局又會如何呢,這裡就不過多評論了,呵呵噠。
以當年的廣州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經濟發展程度,把廣州新城打造起來成功率極高,如果再把廣東省政府搬遷至此,由政府引導開發,用實際行動及政府信譽做後盾,那麼整個珠三角的資源都會聞風而動,廣州新城的建設成功幾乎是毫無懸念的事情。可能有人會講,此地離東莞太近,在這裡發展新城可能會給東莞做嫁衣……這種鼠目寸光、作繭自縛的城市規劃理念簡直愚蠢至極!好了,那現在廣州沒有給任何人做嫁衣,南沙建設得很成功嗎?廣州新城如果集全市之力開始打造(廣州門戶新機場如果也能放在廣州新城右側的海鷗島那就如虎添翼了),並朝着珠三角核心功能區邁進,那麼廣州目前混亂的空間秩序將得到根本的改變。直接帶來的好處就有以下三個。
一、城市形象的改觀。嚴格意義上來講,廣州目前建成的規劃合理、配套完善、人氣旺盛的新城只有一個珠江新城,對於廣州這種國際化大都市來講只有一個城市會客廳是遠遠不夠的。廣州給外來人城市形象比較差的原因是客人與廣州的第一接觸要麼是在老城,比如廣州火車站;要麼是在遠郊,比如廣州南站、白雲機場,沿途都是髒亂差,毫無一線城市的感覺。隨着廣州新城的建成,外來客人可以通過廣州的新門戶(海鷗島機場、軌道交通)進入規劃整齊的嶄新城區,大片的水面跟綠化映襯的現代化建築群,會使廣州的城市形象得到快速提升。
二、根本性改善廣州的城市病。廣州將由單中心城市攤大餅的低效格局一舉變成雙中心跨越式的高效城市發展格局。只有實現向南跨越式發展,廣州才能找到能容納其合理規模的空間。首先解決的就是廣州的道路地鐵交通擁堵問題,潮汐式的客流再也不用全部涌到天河就業,廣州新城將分散一半就業壓力,使整個城市運行的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新的就業機會跟經濟能力將吸引廣州西部跟北部的人口南移。大力緩解越秀、荔灣老城區的人口承載壓力,不需要因擴寬道路對歷史建築大拆大建;不需要拉入醜陋的高架橋破壞嶺南特色的城市風貌;不需要擁擠在居住環境極其惡劣的老破小。花都、從化、白雲北部脆弱的生態保護區也能得到補償,從而避免出現污染水源地這樣急功近利的低效城市建設。
三、巨大的經濟效應。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不但能有效地擴大市場,同時能創造巨大的投資需求。廣州勁往一處使,與東莞、深圳、中山、珠海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人才產業高度聚集、互聯互通。加速灣區一體化,帶動傻大黑粗的製造業精細化,提高利潤率,使珠三角的競爭力進一步在國際上提高。同時當前東南西北到處開發毫無重點的大造新城的模式也不會發生,大大減少天量的資源浪費及財政支出。
屆時,隨着廣州新城的建成,廣州的城市形象、城市影響力、經濟發展、人口吸引力、財政收入都能更上一層樓。廣州新城距離南沙不過一河之隔,距離南沙核心區也在20公里之內,依託實力雄厚的新城資本跟高素質人口,再來建設南沙,那麼南沙當前面臨的經濟增長靠投資拉動、人口不足、產業增長乏力等困局幾乎不可能出現。把珠三角的心臟南沙建設成為整個大灣區的CBD、國際CBD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廣州將重現往日的輝煌,成為實至名歸的一線城市跟國際大都市。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如今的廣州新城除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興建的體育館及為參賽人員的興建的住宅之外,幾乎沒做任何有價值的開發,反而藉助亞運城的噱頭瘋狂炒作,大力開發房地產,基本上已經淪為一個配套匱乏的低端睡城,廣州的投資客現在聽到「亞運城」三個字恨不得拔腿就跑。
當下廣州還要為錯誤的城市規劃買單多久,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