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就是城市的一縷縷煙火


文 | 樊成

你所在的城市,有多「便利」?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佈「2022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其核心數據為39個重點城市便利店的飽和度、門店總量的增速、24小時便利店的比例及營商環境情況。綜合結果來看,廈門、太原、東莞、廣州、長沙的便利店發展指數名列前五位。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展迅速。2021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而2000年這一數據只有36%。往小了說,這是我國近幾十年社會發展的一個直接數據成果;往大了說,這是中國人從農村文明轉向城市文明的一場歷史性跨越。


如果從便利店的視角對城市的發展窺斑見豹,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也有價值的角度。2021年,我國便利店門店規模達到25.3萬家;在城市便利店飽和度方面,東莞、長沙分別以平均2052人、2076人/店分居第一、二位,超越以便利店聞名的日本。



當下,人們之所以關注便利店,是因為這代表着城市質量最基本的指標:生活的便利和舒適。北京工商大學國際經管學院教授郭毅認為,城市是人們生活走向現代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城市化使人們能夠擁有更低成本的公共基礎設施,共享更為高品質的公共服務。


一座城市之大,不只是在於高樓大廈和四通八達,而是其在細枝末節處的包容性和舒適性。累了,舉目望去,可以找到石凳、木椅、涼亭歇一歇腳;渴了,手機一搜,可以在周邊找到便利店、小賣部買一瓶水;內急了,可以抬頭看到指示牌,順利找到洗手間方便一下……


這些極具生活化的場景,正是組成市民、旅客、外來務工人員對一座城市的好感基礎。當你來到一座城市,便利店、公廁、公園這些基礎設施合理地圍繞在你的身邊,你會感覺到,這種城市在主動照顧你,有一種家的溫暖與舒適,這便是城市的軟實力。



而嚴格來講,便利店的便利,不是規划出來的,而是自發生長出來的,是城市內在聯繫催生出的。如果說,城市管理者可以為這種生長發揮怎樣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什麼樣的助力,那就是用心打造友好的、健康的、可持續的微小企業經營環境。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便利店若想「待」得住,經營收入總要保持盈利吧?房租、稅費等成本不能過高吧?而若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周邊的拆建規劃總要有一定的穩定性,給商家一個可見的持續經營的預期吧?這些,都是便利店自然生長的土壤。行政部門無法親自去開便利店,但可以培育這種土壤。


當然,便利店不是說越多越好,它是和一座城市的人口基數、人口密度、居民消費習慣等因素關聯的。便利店,顧名思義,就是為民眾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應該以民眾的實際需求和切身體驗為主,要更加註重實用性,而非浮華的觀賞性。



也因此,對類似便利店這種微小基礎設施的追求,不能僅僅停留在大而全或者「高大上」,片面地認為靚麗、炫目、高端就代表着城市文明。一些過於奢華的店面,往往會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當民眾的買單率不足時,又會反過來限制這些店面的發展。便利店嘛,說到底還是要大眾化,要接地氣。


人們常說,城市的鋼鐵水泥是冰冷的,但是那些街邊的小店散發出的食物味道、人語的嘈雜和熱鬧,不正是溫暖的涓涓細流嗎?便利店,就是城市的一縷縷煙火,它不僅收納着人與物的交互,也散發著人與人的交互,傳遞着濃濃的人間氣息和人情味。



文字:樊成

圖片:新華網、中國新聞網

朗誦:王茜

責編:王遠方

編輯:孫岱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