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從傳統養鵝到科技養殖 浙江「鵝二代」奏響共富「向天歌」

陳文傑觀察孵化的幼鵝。 象山縣委統戰部供圖

編者按: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寧波7月2日電(林波 董小滋 胡黛虹)「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無黨派人士、新鄉賢、「鵝二代」陳文傑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

從子承父業到開創事業新天地,從傳統養鵝到科技養殖,在陳文傑的帶領下,象山白鵝產業實現了蝶變,奏響了共富「向天歌」。

白鵝養殖是象山優勢產業之一,因其生長周期短、營養價值高、經濟性狀優而聞名中國。

目前,象山縣白鵝飼養量128萬羽,年銷售苗鵝1000萬羽,全產業鏈年產值達6億元。

據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李玲介紹,自2016年以來,象山藉助白鵝產業實施精準幫扶,現已建成24個種鵝產業幫扶基地,帶動43戶低收入農戶增收,戶均年純收入達20萬元,「他們有的在城區買了房,有的買了小汽車,還有的進行了擴大再投資。」

陳文傑觀察孵化的幼鵝。 象山縣委統戰部供圖

在共同富裕趕考路上,象山白鵝正發揮出其最大效應。而在其背後離不開新農人們的創新與付出。

從學校畢業後,陳文傑子承父業,發現彼時的象山白鵝養殖模式較為單一、傳統。

「要想靠養鵝致富,必須走規模化和創新之路。」儘管當時家庭經濟拮据,在陳文傑的勸說下,他和父親還是設法籌款養了28羽種鵝。

此後,他把每年賺到的錢全部投入購買種鵝,使種鵝數量逐年增加。到了第4年,他飼養的種鵝達到了300羽,年收入超過2萬元,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萬元戶。

1997年,陳文傑陷入了種鵝養殖的另一個瓶頸,「種鵝一般採用人工配種,雖成功率高,但耗時耗力,成本太大,而自然配種的成功率又偏低。」

2003年,他在當地農辦的指導帶領下率先應用了人工孵化技術,辦起了孵化廠,這不僅大大降低了飼養勞動力,而且孵化率達到88%。

如今,走進陳文傑的孵化場,可以看到一隻只黃色絨毛的小鵝在鵝箱里睜着圓溜溜的大眼睛「嚶嚶」叫喚。

「一個孵化箱可同時孵化7000枚鵝蛋,30天時間,90%左右的鵝蛋能成功孵化。」據陳文傑介紹,這些幼鵝都「名花有主」,基本落地三個小時內就坐上卡車奔向周邊地區,距離遠一點要搭飛機走,就會多停留幾個小時。

科學的飼養技術與管理,讓陳文傑找到了突破原有幾乎飽和的養殖規模路子,種鵝數量再一次步入了逐年增加的軌道。

陳文傑養的象山白鵝。 象山縣委統戰部供圖

通過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陳文傑已擁有4個養殖基地,佔地100餘畝。

「大白鵝不僅能『下金蛋』,還能唱好共富曲。」陳文傑積極發揮新鄉賢的帶頭作用,不僅做大做強白鵝產業,同時也帶動象山縣內農戶共同富裕,讓一批養殖技術過硬卻無力購買種鵝的農戶走上規模化養殖道路,順利實現「農戶增收公司增效」的雙贏結果。

2020年,象山縣委統戰部啟動「石榴籽」·白鵝產業項目,凝聚該縣「同心工作室」的陳淑芳、陳文傑等黨外知識分子力量,依託「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主體+輻射帶動」的工作模式,以專業所長助力共同富裕事業。

而這也讓陳文傑找到了事業發展新目標,不斷尋求多方合作,讓白鵝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橘樹下養鵝為例,陳文傑與寧波市農科院合作,因地制宜讓象山「紅美人」柑橘和象山白鵝兩大產業有機結合,探索「橘樹+」立體種養生態循環模式,更好地拓展空間、利用資源,提高生產者的綜合效益。

據陳文傑介紹,橘樹下養的象山白鵝,70多天就能長到4.5公斤,在市場上至少能賣24元/公斤,「除去鵝苗和一些飼料成本,兩個月養一隻鵝能帶來50元的利潤。」

「一定要堅持地理標誌推動品牌化發展道路,做強白鵝加工產業,建起一條貫通白鵝全生命周期的致富『金光大道。』」陳文傑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