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正風華|彭博文:來穗創業很幸福,從享受服務到提供服務

工作、收拾行李出差、趕飛機……深夜11點,彭博文微信告訴記者,「我剛到北京,但是選錯了抵達機場,回酒店還需要一個鍾。」深夜12點,他終於回到酒店,但還有緊急工作需要處理;凌晨兩點,他回復記者「不好意思,我剛忙完。」這幾乎是他工作的常態,也是眾多信奉「愛拼才會贏」的香港創業青年的縮影。

自小隨父母到香港生活的彭博文,選擇在廣州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完成大學學業。讀書期間,他有志於在文娛領域發展,嘗試過演員、模特、經紀人等工作。畢業後,他一心想要創辦一家文化傳播公司,這在他父母看來可謂「天方夜譚」,因為家長們都認為在香港或許有更寬廣的施展空間。「雖然那時還沒有『大灣區』的概念,但我一直相信這片土地大有可為,後來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等文件的落地,也證明了我的選擇是對的。」

彭博文 廣州博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

選擇廣州,因為這裡幸福感很強」

2017年3月,彭博文選擇在廣州創辦廣州博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公司搬入廣州市天河區天銀商貿大廈TIMETABLE。

這些年,通過整合創意、傳播、營銷等理念,幫助大家樂、滿婷超霸電池、威馬汽車等本土品牌實現國際化,也幫助雀巢可口可樂凱迪拉克等國際品牌本地化。彭博文介紹,他的母公司香港瑞德傳媒集團是一家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公司的主營業務非常多元。近些年,他們開發了多款故宮主題的文創產品,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市場都受到了青年人的熱捧。」他表示,與故宮觀唐集團合作後,公司獲得了故宮IP商業化的對外授權資質,故宮IP備受國際與國內市場消費者認可,很好地提高了品牌溢價能力。面對內地廣大的市場,他感受到了無限的商機,這更堅定了他融入大灣區創業發展的決心。得益於較低的創業成本,公司在廣州的團隊已經增長至約20人,去年,廣州分公司實現了超1000萬的營收。

提及當初選擇在廣州創業的原因,他表示,廣州作為千年老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他所規劃成立的文化傳播公司提供成長的沃土。此外,廣州的「幸福感」也是他選擇在此紮根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介紹了廣州給他的「幸福感」:務實低調的文化氛圍、傳統又不失精緻的粵菜、往來粵港兩地的交通便利,這些都是他傾心廣州的原因。

對於來穗創業的香港青年,「住」永遠是繞不開的難題。在這方面,廣州出台系列政策,為他們免去後顧之憂。2019年,廣州市天河區人才公寓正式開放申請,彭博文很快獲得審批搬入公寓。6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配齊了基礎傢具家電,一個月租金不過1000元出頭,成本高昂的租房問題徹底解決了。他認為,正是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使得近年來吸引越來越多港澳青年來廣州創業。

如今我從享受服務轉變到提供服務。」

彭博文在香港、廣州開辦的3家公司都屬於新媒體整合營銷行業,談起兩地創業所面對的不同處境,他多次提及廣州「青年之家」在他創業過程中無微不至地支持。「來廣州前,我對內地的稅務法律和工商註冊、銀行開戶等流程,特別是港資企業相關規章制度了解得很少,好在創業過程中有『青年之家』全程輔導,這個過程中的阻礙會少了許多。」彭博文表示。

彭博文加入的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協會,是天河區為港澳青年來天河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的「創業孵化、公共服務、展示交流、社團聯絡」一站式服務平台。除了給予水電、物管費、辦公場地租金等優惠外,還在稅務、法律、市場等方面提供諮詢、培訓、代辦等服務,讓港澳青年的創業項目順利啟動。

看到他在內地的創業從步入正軌到頗有起色,不少身處香港的朋友都會向他諮詢內地創業事宜。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親自帶他們到廣州走一趟,在實地考察創業基地與相關項目後,再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政策上的解讀與註冊流程上的說明。如今,他已成為協會會員發展部的理事,同時,他還受聘成為「廣州市天河區稅收宣傳員」,為在內地創業的港澳青年講解稅務政策。

大灣區的創業環境和利好條件,讓他願意更多地鼓勵身邊的香港青年多一份嘗試,給人生一種新的挑戰,同時他也會分享自己的創業心得,因為創業永遠有風險,尤其在近年來疫情的影響下,更應該在業務方面做出當機立斷的決定。「選擇創業的人,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與承擔,讓自己的銷售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有全方位的提升。」

在他看來,儘管目前廣州對於來穗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便利與支持,但在一些流程上還需要一定的優化,他希望通過自身的經歷去助推這一過程的完成。他認為,很多香港青年都想抓住大灣區建設的機遇來廣州發展,但仍對創業初期兩地財稅等政策和創業環境的生疏存在顧慮。青年之家這一服務平台所提供的詳細解答,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信任感和安全感,也讓大家在廣州更有歸屬感。

我認為粵港兩地正在互相融合與發展。」

站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節點,彭博文同樣感慨萬分。自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至今,大批香港青年來到大灣區逐夢,兩地之間的交流愈加頻繁與深入。他深感香港這些年也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至發展理念與發展規劃,具體到微觀事物上,則是兩地的習慣與文化在日趨融合。「過去香港的電子支付可能僅停留在八達通或者信用卡上,但如今微信、支付寶的支付方式已經越來越普及。」

他認為,香港的發展要融入大灣區,除了人員的流動方面,其業務與產品的融入同樣重要。未來,他期望香港跟廣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能夠形成很好的融合機制,讓兩地均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而推進各種產業化進程。

監製:劉麗君、謝江濤

策劃:楊紅輝

統籌:詹越慧

采寫:南都·奧一新聞記者 林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