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社會和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這一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時至今日,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GDP差距
GDP,無疑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2020年,受衛生事件影響,各國經濟整體下行,在全球16個GDP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家之中,我國是唯一一個保持GDP正增速的國家,增速高達2.3%,再一次拉近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即便是在此前幾年,我國GDP增速也要高於美國,足以見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據《華爾街日報》預測,我國或將在2028年前後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受衛生事件影響,美國的失業率曾一度高達14.7%,而美國經濟增長的70%以上都是要靠消費去支撐,因此大多數美國人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存款去維持日常生活,只得依靠救濟金度日。為此,美國開始印鈔救市,大發救濟金,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有許多美國人開始減少消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外界很多聲音都指向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會導致美國消費停滯,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縮小中美之間的差距?
我國GDP超過美國?
事實上,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我國GDP總量已經超越了美國。2020年5月,世界銀行在發佈《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指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去計算,2017年,全球GDP總量位居前10位的經濟體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英國、巴西、法國和印度尼西亞。
得出這一結論的不僅只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曾發表過類似的報告,並且得出這一結論的時間比世界銀行還要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報告中指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去計算,早在2014年,中國GDP總量就已超過美國。
購買力平價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麼是購買力平價。所謂購買力平價,指的是根據各國不同的消費水平,計算出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目的是為了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與實際匯率相比,購買力平價匯率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差距。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通常來說,當一個國家大部分行業都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時,市場匯率能夠較為直觀的反映貨幣購買力;當一個國家的大部分行業都沒有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時,其市場匯率往往會偏離貨幣實際購買力。因此,在通常經濟學研究中,由於市場匯率會受到各方因素影響,並且與國家經濟結構有關,因而一般引用購買力平價匯率。
一般來說,在計算平價購買力時,需設置「消費清單」,計算在不同國家中的消費。白重恩院長舉例,比如將一名中國消費者一年的消費列成清單,在中國消費時共計使用3萬元人民幣。之後再按照這一清單在美國進行同樣的消費,計算需要花費多少美元。加入需要花費6000美元,那麼此時的購買力平價匯率便為5元人民幣等於1美元。
相較而言,購買力平價更加能夠顯示出各個國家之間的消費水平。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人民幣突然貶值,那麼對應的以美元為單位的GDP也將相應縮水。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人變窮了,在保持原本收入和物價水平的基礎上,進口貨物競爭力下降,對於國人的生活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貨幣貶值並不會導致中國人的實際生活質量下降。
雖然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來看,我國或許已經超越了美國,但平心而論,我國依然與美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從第一產業增加值來看,我國高達11272美元,是美國的6.41倍。但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接近2億,而美國只有200萬左右,單位人員創造的增加值相差較大,在效率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在第三產業上,我國的增加值更是只有美國的47.1%,相較懸殊的人口,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了,我國在一些領域也是超過了美國。早在去年4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我國在2019年通過PCT體系申請了58990份專利,超過了美國的57840份,打破了美國在這一領域40年的領先,也代表着我國在科技事業上的飛速發展。
不可妄自菲薄,不可妄自尊大。正視差距,奮起直追,才是每一位公民奮鬥的目標,也是國家強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