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0.927的相似度,正在撕開華為技術的遮羞布……
當開源代碼的「擦邊球」遇上大國科技博弈,一場看似尋常的技術爭議,正在將華為推向輿論風暴中心。GitHub最新報告顯示,華為盤古Pro MoE模型與阿里Qwen-2.5L4B模型的注意力參數相似度高達0.927(行業閾值0.7),更驚人的是,其代碼庫中赫然標註着「Copyright 2024 Alibaba Group」的版權聲明。這場「開源合規」與「技術剽竊」的爭論,正在撕碎華為苦心經營多年的「技術自研」人設。

證據確鑿,0.927隻是「巧合」?
6月30日,華為雲開源發佈了包括70億參數稠密模型與720億參數混合專家模型(盤古 Pro MoE)等成果。模型發佈後立刻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而在各媒體平台上也「不出意外」的對華為盤古不吝讚美。
不過很快,質疑的聲音就出現了。7月4日,一名研究者在GitHub發佈「LLM‑Fingerprint」研究報告指出,通過「模型指紋」技術分析發現,盤古Pro MoE的注意力層參數與阿里Qwen模型存在顯着重疊,甚至在部分模塊達到逐層復現的程度。業內人士指出,這種相似性已遠超「參考開源代碼」的合理範疇,更接近「參數遷移」。
而更直接的「實錘」來自華為開源代碼倉庫——部分核心模塊赫然標註着阿里Qwen的版權信息。儘管華為辯稱「遵循開源協議」,但根據Apache 2.0協議規定,商用場景下二次分發需明確聲明修改來源,而華為並未在商業版模型中履行這一義務。
緊急聲明,合規還是狡辯?
7月5日,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緊急發佈聲明。聲稱「盤古Pro MoE基於昇騰硬件自主研發」,並非基於其他廠商模型增量訓練而來。團隊還強調,模型在架構設計上提出了分組混合專家模型(MoGE),解決了大規模分佈式訓練的負載均衡難題,屬於關鍵創新。
不過,華為承認部分基礎組件代碼參考了開源實踐,但嚴格遵循開源許可證要求。並強調,在代碼中標註版權聲明,是行業通用實踐。但弔詭的是,華為拒絕公布訓練日誌、數據集來源等關鍵信息。對比阿里Qwen的透明化開源流程,如公開預訓練數據清單,這樣的操作也讓華為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華為第一次面對抄襲的質疑。翻開華為技術史,2023年,思科指控華為抄襲其路由器代碼,華為以「純屬巧合」回應,最終以和解告終;2009年,華為被指抄襲Quintel的「per user tilt」專利技術,並在專利申請文件中未刪除對方公司名稱;2016年,華為宣傳Polar碼為「自研」,實則從土耳其教授處購買專利;2021年,鴻蒙系統被扒出AOSP內核,遭遇「套殼安卓」質疑,直至鴻蒙NEXT完全洗白。此次「抄襲門」被網友戲稱為「歷史重演」,甚至有人調侃:「華為的創新就是把別人的輪子擦亮打上logo。」
開源擋劍,行業信任恐遭重創
此次事件爭議的焦點在於,「開源代碼的使用是否構成抄襲?」
華為的邏輯是:開源代碼的合理借鑒是行業慣例,只要遵循許可證要求並標註來源,就不算剽竊。這一立場在開源社區內有一定合理性——例如Linux內核、PyTorch等開源項目本身也依賴大量第三方代碼。
但質疑者認為,若兩個模型在核心參數分佈上出現異常相似性(如0.927),僅靠「開源代碼」解釋難以令人信服。尤其在當前AI模型訓練成本高昂的背景下,直接複製參數結構可能比重新訓練更高效,這使得「巧合」的可能性降低。
有業內人士指出,開源不等於無主之地,華為的行為暴露了其對開源精神的誤解,合規不是擋箭牌,尊重原創才是底線。「開源≠無限制復用」,使用需遵守協議,如需商業化部署,必須進行明確著錄並可能需授權。
該人士同時表示,此次事件揭開了AI行業「偽創新」的遮羞布,部分廠商通過「微調+代碼混淆」將開源模型包裝成自研產品,形成「國產替代」假象,影響惡劣。隨着國產大模型競爭白熱化,應加快構建「開源合規指引」「行業自律標準」,避免「套殼炒模」的負面路徑。
待續未完,華為技術人設或崩塌
目前,圍繞盤古是否抄襲的討論仍在發酵,除華為緊急聲明,阿里巴巴方面尚未對事件公開表態。不過,無論結果如何,華為都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若華為能通過技術細節公開、第三方審計等方式證明其清白,或許能化解危機;反之,若處理不當,可能進一步削弱其「技術自研」的公信力。
眾所周知,華為長期以「技術自研」「民族脊樑」形象示人。這本質就是一種營銷策略:通過強調國產替代和開放合作,爭取政策支持和用戶認同。然而,在AI技術高度複雜化、競爭激烈的當下,技術爭議可能成為其人設的「阿喀琉斯之踵」。
就在剛剛,疑似華為大模型團隊的內部技術人員發文,揭露了其內部管理混亂,小模型團隊抄襲成癮的大瓜。一邊標榜「向死而生」的創新精神,一邊陷入「拿來主義」爭議,完全撕裂的價值觀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更有人直言,「抄襲一時爽,人設火葬場!」

抄襲沒未來,高管迴旋鏢式神預言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在內部講話中強調:「沒有創新,要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曾被華為的眾多支持者奉為金句。如今,這番話被有些網友拿來反諷:「看來任總說的『創新』,是指抄作業的創新?」
更大的迴旋鏢是,余承東曾在某次活動中措辭激烈的痛斥抄襲行為,並高調喊話友商「靠抄襲是沒有未來的」。
但開源不是抄襲的溫床,技術自信更不該建立在別人的代碼之上。我們期待華為給出經得起推敲的解釋,而非用「合規」二字掩蓋創新惰性。畢竟,靠抄襲收割民族情懷的時代,早已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