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岳楚鵬 每經編輯:蘭素英
由於美國政府在貿易政策上的不確定性,昔日作為美國最重要物流節點的洛杉磯港近來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蕭條。
作為美國第一大集裝箱港口,洛杉磯港以處理大量集裝箱貨物而知名,是連接亞洲與美國市場的重要樞紐,與第二大集裝箱港口長灘港共同承載着全美總裝卸量的40%。其中,洛杉磯港高達45%的業務與中國直接相關。
洛杉磯港務局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gene seroka)預計,到本月底,靠港船隻數量將減少20%,貨運量將下降約25%。
不過,隨着《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在5月12日發佈,這種清冷的局面有望很快逆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查詢船運追蹤系統port optimizer發現,洛杉磯當地港口本周和下周的貨物進口量環比預計將分別增長16.1%和21.98%。
隨着90天窗口期的達成,全球航運市場已進入「驟熱」模式。全球數字貨運平台flexport的ceo瑞安·彼得森(ryan petersen)表示,本周中國至美國的海運訂單量較上周增長了275%。
需求的爆炸式釋放正迅速推高航運價格。八家船運公司已經針對亞洲到美國的航線宣布了gri(general rate increase,一般費率上調)計劃,gri增幅最高達3000美元/feu(即40英尺集裝箱)。
然而,這場從「冰點」到「沸點」的極速切換,並未完全消除美國供應鏈和企業的焦慮。

港口:洛杉磯地區下周進口量將增近22%
在洛杉磯港西岸碼頭,昔日熙熙攘攘的場景近日不見了蹤影,數十個集裝箱泊位空蕩蕩地躺在陽光下,吊機也靜止不動地垂掛在岸邊。
據cnn報道,長灘港上周的貨運量銳減35%至40%,甚至出現了極端情況:在上周五長達12小時的時間內,沒有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船隻駛向聖佩德羅灣港區,即洛杉磯港與長灘港所在的港口群。
在美國西北方向的西雅圖港上周也報告了「空碼頭」的現象。代表西雅圖與塔科馬港的「西北海港聯盟」稱,未來一段時間,港口整體貨運量預計將比正常時期下降8%至15%。本周將從中國抵達西雅圖的船隻,其平均裝載量比平時少了17%。
港口的清冷背後是4月初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的高關稅計劃。消息公布後,許多進口商立刻暫停採購計劃,採取觀望態度,貨運需求應聲而降。
「集裝箱數量減少意味着工作量的減少,」碼頭工人查理·卡馬喬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採訪時說道。他通常是負責集裝箱的裝卸。當被問及目前找到工作的幾率時,他顯得並不樂觀。「大概只有25%吧,」他無奈地回答。
個人層面的困境,折射的是更廣泛的趨勢。洛杉磯港發給每經記者的報告指出,每天大約有100萬人依賴港口的工作維生。資料顯示,「通過洛杉磯港的每四個集裝箱就能創造一個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就業崗位。在南加州,這相當於每九個就業崗位中就有一個與港口相關。」
但這種蕭條的跡象正在迎來轉折點。當地時間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雙方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
flexport同日表示,現在預測聯合聲明發佈後,中國貨物運輸量激增的具體規模還為時過早,但訂單量預計將出現「激增」。物流公司its logistics全球供應鏈副總裁paul brashier也表示,「這將拉開旺季的序幕,並持續到第三季度。」
據cnn報道,西雅圖港委員會副總裁瑞安·卡爾金斯表示,「我們預計,到仲夏時節,將迎來流量的激增,屆時我們將大幅增加員工,以確保我們能夠滿負荷運轉,應對所有這種情況。」
從船運追蹤系統port optimizer提供的預測來看,洛杉磯當地港口本周(5月11日至17日)和下周(5月18日至24日)的貨物進口量預計將分別環比增長16.1%和21.98%。
航運:中國至美國海運訂單量周升275%,8家船運公司計划上調運價
壓抑數周的物流需求正在快速釋放。5月12日之後,美線航運出現「搶運潮」。
flexport的ceo瑞安·彼得森(ryan petersen)5月16日在x平台上表示,本周中國至美國的海運訂單量較上周增長了275%。「運載如此多貨物,船隻將供不應求。」
德國集裝箱航運巨頭赫伯羅特(hapag-lloyd)首席執行官rolf habben jansen首席執行官在5月14日的第一季度財報會議上表示,「過去幾天,我們看到,與過去四周相比,預訂量增長了50%以上。」jansen稱,由於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145%的關稅,過去幾周中國至美國的集裝箱船預訂量跌了20%至30%。
《博克報告》的經濟學家彼得·布克瓦爾表示,「在這90天里,你會看到前所未有的訂單熱潮。在接下來的幾周/幾個月里,你還會看到運輸成本飆升。」
市場預訂量的井噴已經在迅速傳導至運價層面。目前,已有八家船運公司針對亞洲到美國的航線宣布了gri(general rate increase,一般費率上調)計劃,預計6月1日生效。(註:gri本質上是船運公司基於成本或市場預期提出的價格調整意向,但其實際落地的漲幅最終由供需關係和行業競爭等因素共同決定。)
航運數據諮詢機構linerlytica指出,這一波反彈將導致「運輸旺季提前到來」,原本備貨高峰是7月至9月,如今可能提前兩個月啟動。
美國商家:加速「搶貨」
儘管航運成本急速上漲,美國零售行業還是率先啟動了「搶跑」模式。
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稱,中美的談判進展為零售商和企業「贏得了一線喘息之機」。nrf主席馬修·謝伊(matthew shay)表示:「這是重要的第一步,為正在為冬季假期採購商品的零售商和其他企業提供了短暫的緩解。」
cnbc援引物流公司信息稱,多家美國客戶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當天即恢復或追加了從中國出發的集裝箱訂單。its logistics副總裁保羅·布拉希爾(paul brashier)透露:「許多客戶已在中國預先裝載好集裝箱,準備發貨。」他預計,未來四到六周內出貨量將激增。
美國零售商加速搶貨的根本原因在於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
據nrf發給每經記者的資料,位於紐約州東漢普頓的小型驅蟲劑公司three mom's organics就是長期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小企業之一。該公司老闆lisa jae eggert表示,「中國是唯一生產我們產品所必需的瓶蓋的國家。我的供應商從中國採購瓶蓋,其他地方沒有生產。」
羅莎琳·古德溫 (rozalynn goodwin) 是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confidence by gabby goodwin品牌的聯合創始人,她和女兒近十年來一直在努力為其髮夾和髮飾系列尋找一家美國製造商。「我們聯繫過的每一家美國製造商都告訴我們,『你們應該繼續在中國生產,在美國生產的成本要高出三到四倍。』」

90天窗口期:難解長期焦慮
儘管中美經貿會談達成的90天窗口期為市場帶來了短暫的喘息機會,但企業和分析師普遍認為,這一臨時性措施並未消除長期的不確定性。
「90天對我們的業務來說並不是很長,」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對每經記者表示。「這大約就是美國買家向亞洲工廠下訂單、完成生產、準備發貨所需的一個周期。」
西北海港聯盟則稱: 「貨運量減少和貨運量激增都會對供應鏈造成影響。一致性是流動供應鏈及其相關工作崗位的必要條件。」
企業端同樣存在不安。零售巨頭沃爾瑪首席執行官道格·麥克米倫(doug mcmillon)5月15日在財報會議上表示:「我們將竭盡全力保持儘可能低的價格。但考慮到關稅的規模,即使按照本周宣布的下調幅度,考慮到零售業利潤微薄,我們也無法承受所有壓力。」
中小企業的壓力更大,如果有現成的庫存,當然可以在這個窗口期間從中國發貨,但對於某些產品來說,這一段時間根本不夠下單和接收新訂單,更不用說安排倉儲、清關和配送了。液壓設備公司turner hydraulics創始人丹·特納(dan turner)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從下單到交貨通常需要四個月,其公司的設備主要用於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凱撒宮。
喬安·卡蒂利亞(joann cartiglia)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則直接稱,「我甚至連娃娃都不敢進貨了,太冒險。」她的公司主要從中國進口高端手工玩具,由於擔心關稅稅率可能進一步上漲,她現在不願下新訂單,在網站上將暢銷產品標記為缺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