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韻洞察

2018年初,河北廊坊銀行儲戶王女士在準備支取賬戶資金時,發現名下1.04億元存款不翼而飛。
六年來,儲戶王女士一直在追索的路上,在等待一個答案:究竟是誰讓她的血汗錢「消失」?銀行的「信用」招牌,又該如何重建?
億元資金「蒸發」
根據王女士提供的資料,自2014年起,其家族企業多次與廊坊銀行簽訂正規借款協議,拆借資金總額超億元。
然而,時任廊坊銀行永興路支行行長楊娜利用職務之便,在儲戶未授權、未到場的情況下,通過偽造金融手續、竊用U盾密碼、偽造簽名等手段,將資金分批挪用於房地產經營。
根據觸目驚心的資金流向記錄顯示,2014年9月25日,櫃檯單日分五次提取現金3300萬元;2016年10月20日,再次單日提取現金3700萬元。
多筆轉賬發生時,儲戶有明確不在場證明,銀行監控系統卻對異常操作「全無反應」。
「如此巨額現金搬運,銀行內部為何無人質疑?櫃面操作如何繞過雙人複核、大額報備等風控程序?」
「這筆錢是家族企業周轉的命脈。」王女士表示,資金失蹤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300多名員工生計受困,不得不靠變賣資產與高息借貸維持。而作為癌症患者,她自2016年起經歷多次化療,維權期間更承受巨大身心壓力。儘管手握借款協議、轉賬記錄、不在場證明等完整證據鏈,王萍的維權仍陷入僵局。
銀行推諉 承諾落空
事件發生後,廊坊銀行的態度耐人尋味。
王女士表示,在事件發生後,廊坊銀行稱一切資金流出均為個人行為,且拒絕出示現場錄像和原始轉賬憑證,並於2018年7月,報警稱儲戶「詐騙」,導致王女士被警方留置。
2018年7月至今,王女士多次向相關監管部門反映該事件。而且,申請對王女士在廊坊銀行的相關取款單、轉賬單等單據上簽字進行筆跡鑒定。
2020年2月18日,原銀保監局廊坊分局做出書面回復,責成廊坊銀行進行筆跡鑒定,並依據鑒定結果依法採取進一步監管措施。
在拖延了一年之久後,2021年3月17日,廊坊銀行在未通知儲戶到場的情況下,單方面宣稱取款單據「系本人簽字」,卻拒絕出示鑒定材料。
且在事件的解決溝通過程中,廊坊銀行方曾多次口頭承諾賠償卻始終未兌現。高管彭玉森更以「爭議金額僅四五百萬」搪塞,隨後刪除儲戶聯繫方式,徹底切斷溝通渠道。
對於上述事件,記者函至廊坊銀行,廊坊銀行並未對此事正面回應,僅表示,感謝您對廊坊銀行的關注,針對王女士一事的相關訴訟案件正在審理過程中,對於相關事實和法律問題,我行堅持「事實求是、依法合規、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決不炒作案件,尊重法院審判工作,也尊重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相信法律會做出公正的判決,對歪曲事實對我行帶來的損害也會依法追究。
凈利潤腰斬 監管指標惡化
「如果連億元資金都能在銀行眼皮底下消失,普通儲戶如何相信金融安全?此類事件若不能依法妥善解決,恐將加劇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危機。」有關人士表示。
根據企查查顯示,廊坊銀行前身是廊坊市商業銀行,成立於2000年12月21日。2008年,經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廊坊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廊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
截至2024年末,廊坊銀行的資產總額為3028.36億元,較年 初減少53.42億元,下降1.73個百分點;各項貸款餘額 1666.19億元,較年初減少139.41億元,下降7.72個百分點。負債總額為2768.27億元,較年初減少54.62億元,下降1.93個百分點。其中:存款餘額 2245.68億元,較年初增加24.73億元,上升1.11個百分點。
廊坊銀行表示,2024年該行以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導向,全面推動股權優化改革,支持域內實體企業發展,但受宏觀經濟企穩緩慢、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因素影響,還款能力有所下降,該行將撥備資源用於化解經營風險,導致凈利潤和撥備覆蓋率有所下降。
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6.19億元,較去年減少了9.44億元、實現凈利潤2.45億元,較去年減少了3.26億元。營收、凈利均呈現下降的趨勢,凈利潤更是腰斬。
值得注意的是,凈息差收窄至1.25%,資產利潤率收窄至0.08%,成本收入比升至49.60%,流動性比例降至102.37%,資本充足率降至12.29%,撥備覆蓋率降至104.29%,不良貸款率升至2.44%。主要監管指標均呈現惡化的趨勢。
(來源:企業家日報社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253598960127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