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主張的關稅政策預期即將照進現實,儘管具體實施細節尚不明確,但潛在的經濟影響已引起全球市場的廣泛關注。
通常情況下,關稅成本由進口商承擔,而他們可能會通過提價把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為了應對可能的漲價風險,近期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都開始了提前囤貨。
數據顯示,由於企業在潛在的關稅上調之前加緊進口貨物,並試圖避免備用港口出現與罷工相關的中斷,美國最繁忙海運貿易中心處理的進口集裝箱數量正持續激增。
「在未來幾個月里,中國出口可能會受益於外國公司的恐慌性囤貨。」馬來亞銀行經濟學家艾麗卡·泰(erica tay)說道。
根據11月15日至21日媒體調查的分析師平均預測,相比去年同期,預計中國今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長率將加速至7%。這一預測相較於10月,也就是美國大選前的5%增幅有所提升,並將推動今年出口總額達到3.548萬億美元,超過2022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關稅威脅下的恐慌性囤貨
洛杉磯和長灘兩港合計佔美國集裝箱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年,它們正迎來着有史以來最繁忙的旺季——旺季比往年來得更早,也持續更久。在7月、8月和9月,停靠聖佩德羅灣的船隻數量便已創下了歷史新高,洛杉磯港在當季處理的集裝箱數量創下了116年以來之最。
自美國大選以來的過去兩周里,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個人和公司,都在擔心當選特朗普是否會完全兌現提高其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的威脅,並對來自其他所有國家的商品徵收普遍關稅。因此,大量企業準備在年底前繼續進口大量商品,即便年底通常是港口較為平靜的時期。
一些美國進口商甚至不惜在當前這一節骨眼,提前訂購以往一整年的中國進口貨物。在特朗普獲勝的當晚,一家美國護膚品公司的老闆聯繫了遠在中國的供應商,以大約5萬美元的價格訂購了一年的庫存——這是他能買得起的且有能力儲存的貨量。他希望在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之前,3萬支沐浴刷和去角質手套能運到威斯康星州麥迪遜的工廠。
抓緊時間囤貨應對近在眼前的物價上漲的不止企業。在美國的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教人囤貨的視頻開始走紅,這些視頻建議消費者提前囤積包括化妝品、服裝、家電、食品等在內的各類商品,相關視頻收到了上萬點贊,並在評論區引發了恐慌情緒。
其實美國進口商大舉囤積中國商品的做法早已有之。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發起對華貿易戰,當時美國企業紛紛在加征關稅措施實施前囤貨,使得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上升。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國,美國是中國商品的最大買家。去年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總額約4300億美元。
中國出口總額或將創下歷史新高
據媒體報道,經濟學家預計,由於特朗普威脅將在明年1月上任後提高關稅,客戶急於提前下單,今年中國出口將創下歷史新高。
11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0月出口同比增長12.7%,為近兩年來最大的月度增幅。數據顯示,中國10月的貿易順差由9月的817億美元增至957億美元。中國出口數據遠遠超出了分析師之前估計的5.5%左右的增幅,也超過了9月的2.4%,這也是自2022年7月以來最大的增幅。
這一數據發佈的前一天,特朗普剛剛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早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揚言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他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了高達25%的關稅,引發了中方反制,而拜登政府則基本上維持了這些關稅。
11月22日,有記者就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提出計劃向中國徵收60%關稅一事向中國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提問。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表現出非常強的韌性,潛力大、活力足。我們有能力化解和抵禦外部衝擊帶來的影響。歷史已經表明,一個國家對中國加征關稅並沒有解決這個國家自身所存在的貿易逆差問題,相反,它推高了這個國家從中國以及從其他國家進口產品的價格。因為最終關稅是由進口國的消費者和最終用戶來支付,它必然導致了消費者支付價格的上升,用戶成本在提高,物價上漲導致了通貨膨脹。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供應鏈管理教授克里斯·唐認為,提前囤貨只是美企的「短期方案」。但尷尬的是,美企很難找到替代方案。協助美國企業管理亞洲供應鏈的abc集團創始人尤爾肯表示,中國在商品價格、基礎設施、交易渠道方面有很大優勢,其他國家難以匹敵,因此中國在製造業領域仍將佔據主導地位。
(時代財經張汀雯綜合自財聯社、觀察者網、環球時報、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