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技術成熟度有待提升、商業模式和市場機制尚不成熟、電力調度模式亟需升級以及政策和市場支持不足。
政策方面,今年5月,江西省能源局發佈《江西省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4-2030)》,制定了分階段的儲能發展目標。到2025年、2030年,力爭實現各設區市新型儲能投產規模不少於新增新能源裝機的15%、20%。到2035年,力爭實現全省新型儲能投產600萬千瓦以上。
日前,江西發改委發佈了《江西省支持獨立儲能健康有序發展若干措施(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措施》),對於獨立儲能的認定標準以及獨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主體地位做出了明確。
《措施》強調,要充分調用獨立儲能設施,確保獨立儲能每年調用完全充放電次數原則上不低於350次。這支持力度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可圈可點。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在產業鏈上,江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鋰礦。2022年,江西鋰礦儲量超過青海和四川,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總量的40%。2022年度全國鋰礦儲量增量也主要在江西,占增量的94.5%。
有着豐厚鋰礦資源的江西,不僅孕育了贛鋒鋰業、孚能科技等電池產業鏈上市公司,還吸引了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欣旺達等鋰電頭部企業先後布局江西,並帶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業相繼落戶。
江西是鋰雲母資源豐富,僅宜春一地氧化鋰儲量就超過900萬噸,更擁有亞洲最大的鋰雲母礦山宜春鉭鈮礦,整體鋰雲母儲能佔到全國的4成左右。
鋰鹽產能和產量更是全國首屈一指。數據顯示,2021年江西鋰鹽產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碳酸鋰產能超過20萬噸,產量為12.22萬噸;2022年,則是我國鋰礦儲量增長的主力軍,佔總增量的94.5%。
按理說,周邊的幾個用電量大和新能源需求旺盛的省份,江西不管是賣礦、還是賣儲能系統都能「發家」,但卻遲遲沒發起來。
這背後還是和交通有關。行業周知,鋰礦、稀土等資源一般靠水運,因為長途運輸中,水運價格低廉。13世紀,京杭大運河的完工標誌着中國經濟重心轉移,這是一項極具遠見和創新的工程。時至今日,運河仍創造着巨大的經濟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江西計劃投資3200億人民幣建設浙贛粵運河,這一投資規模將超過京杭大運河,成為全球最長的運河。運河建成後,將大幅降低大宗貨物的運輸成本,預計潛在運量可達3億噸以上,將惠及浙江、江西、廣東三省,直接推動江西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優化。
江西的儲能產業具備非常好的底子,只要政策給予持續的支持,等到超級大運河建起來之後,相信江西儲能「破圈」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