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經理人雜誌》披露了一段深度訪談,主角是我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他擲地有聲地指出:「電商若持續當前發展模式,實體經濟恐陷入困局!」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張瑞敏此番犀利直言,直指電商平台的價格戰是否正在悄然侵蝕實體經濟的生命線?這究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演進還是實體企業的生存危機?面對如此尖銳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電商平台真的是實體經濟的宿敵嗎?
【正文】:
張瑞敏在剖析現狀時,不掩憂慮之情。他認為,在當前的中國經濟社會大潮中,電商平台猶如一把雙刃劍,以其特有的商業模式佔據了主導地位。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電商平台紛紛祭出價格戰的大旗,迫使實體企業在降低成本的旋渦中掙扎求生。實體企業被迫接受這種看似互利實則失衡的合作模式,電商平台不斷壓縮商品價格空間,實體企業不得不在成本控制上做文章,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這場「價格遊戲」的背後隱藏着巨大的隱患。實體企業在成本壓力下,很可能走上犧牲產品質量的道路,比如縮減原材料、降低工藝標準,進而影響到消費者體驗和企業信譽。長此以往,實體品牌的口碑和價值將遭受嚴重摺損,彷彿電商平台無形中成為實體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
張瑞敏提到,國外曾有國家嘗試過極端措施,例如印度尼西亞政府曾禁止社交電商以保護實體經濟,但他認為,中國完全效仿此舉並不現實。原因在於,我國電商行業規模龐大,從業人員已超過7000萬人,且電子商務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商平台的便捷性和價格優勢無疑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而實體店鋪高昂的運營成本使其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虛擬經濟的崛起並非全然負面,它在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僅2018年至2023年間,電商平台從業者從3300萬增長至7000多萬,市場規模更是達到令人瞠目的4.9萬億人民幣,約佔當年GDP的近四十分之一。顯然,電商平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張瑞敏提出的警醒並未失去意義,他強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應相輔相成,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根本,而虛擬經濟則是實體經濟增長的催化劑。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言,虛擬經濟應當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槓桿,而非阻礙其實現健康發展的壁壘。
所以,對於當前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市場份額的擠壓現象,我們需要以理性、長遠的目光審視。一方面,不應盲目打壓虛擬經濟,因為它已深深融入我國經濟社會肌理;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應當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強化對電商行業的有效監管,防止惡性競爭導致整體產業鏈受損。
張瑞敏的話語猶如暮鼓晨鐘,提醒我們在享受電商帶來的便利與實惠的同時,警惕其可能對實體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消費者亦需明白,過分追求低價往往是以犧牲品質為代價,切勿貪一時之便,忽視了長遠利益。
【總結】:
回首張瑞敏的肺腑之言,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經濟轉型期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交織共生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到二者兼顧,使之形成良性互動,將是未來我國乃至全球經濟學界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
國家層面已然展現出智慧與遠見,主張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並舉發展,互為支撐,旨在構建一個既有堅實基礎又有活力創新的經濟格局。在這個進程中,無論虛擬經濟如何風起雲湧,實體經濟始終是根基所在,而在實體經濟的滋養下,虛擬經濟方能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在全球視野下,中國的探索與實踐或許能為其他國家提供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範式,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