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是農曆新春第一個工作日,當天下午,作為惠州推動高質量發展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惠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惠州市促進產業科技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副市長黎炳盛介紹,近年來,惠州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資源和力量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和「3+7」產業園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科技對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能力不斷增強。

惠州高新技術企業超3400家
黎炳盛介紹,惠州組織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創新實施市重點領域研發「揭榜挂帥」項目,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近三年安排3776萬元,對18個中榜項目每個給予最高400萬元支持,帶動企業和科研機構總投入約3.25億元。
與此同時,惠州圍繞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支持東江實驗室在石化、新材料、能源電子等領域開展攻關,去年新型儲能產業產值1175億元,加快邁向全國第一方陣。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據介紹,惠州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44%,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三,其中企業投入佔比高達93.1%。埃克森美孚大亞灣研發中心啟動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平台超300家。
惠州還出台落實一系列激勵政策,大力實施培育發展高企行動計劃。2023年落實高企認定獎補和企業研發費後補助資金1.93億元,惠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3400家,實現三年倍增的目標,增速位列珠三角第一,總量穩居全省第五。科技型中小企業增至349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2家。伯恩光學、比亞迪電子、龍旗電子等15家企業產值超百億元,國家級和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分別有2家、10家。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引進建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打造惠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台,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40.36億元,同比增長47.35%,增速居珠三角第一,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

今年力爭新引進各類人才10萬名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市發展和改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新型儲能、人工智能、先進材料、核技術等領域實現了較快發展,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先進能源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埃克森美孚研發中心、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落戶建設,為惠州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形成未來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才是第一資源。去年,來自海內外15個科技創新團隊、69名科技創新人才獲得惠州市級立項扶持,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各類研發人才達9.02萬人。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惠州還將加大力度引進教育、醫療、國企、科技領軍、高技能、現代農業、林業、新型儲能產業以及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10類人才,重點實施「616」名企引才行動、「名校優生」選聘行動、「金藍領」技能人才招引行動、「產業+縣(區)」直播帶崗行動、「大灣區·惠州行」參觀考察行動、「產學研」對接行動等六大行動,力爭全年新引進各類人才10萬名左右。
采寫:南都記者 楊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