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記者 謝文倩
工業軟件是現代工業血液,被公認為是現代工業製造的「大腦和神經」。
近日,在由青島市工信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青島高新區管委指導,海克斯康主辦的工業仿真軟件技術峰會上,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C919主任設計師李三平感慨,許多年前,在一次參與項目所需仿真軟件的採購時,他將產品彙總後驚訝地發現投入資金非常之高,「之前總覺得廠房、設備成本方面費用高,但沒想到工業軟件經費如此之高,在很控制的情況下,工業軟件比波音的採購經費還要高。」另外一個讓他關注到的點是,當時清單里所列產品受限於技術發展,幾乎都是國外公司產品。
但這幾年,他發現很多事情在悄悄變化。「今年再去做清單就會有一些國產軟件,當前正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國產工業軟件蓬勃發展,一個體現在國產軟件的發展,另外是國外軟件的本土化。」他預測,三五年後再去列清單,情況會完全不一樣。
工業軟件,應在迭代中形成自己的體系
如同李三平所說,國產工業軟件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國內工業軟件受到國外軟件巨頭入侵,工業軟件市場競爭激烈,本土企業產品發展緩慢,國內工業軟件市場被國外企業佔據。2015年以後,國家開始重視工業軟件的發展,發佈相關政策促進行業發展,2020年左右,國內企業加快研發進度,政策與資本雙重賦能,國內工業軟件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近日,由青島市工信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青島高新區管委指導,海克斯康主辦的工業仿真軟件技術峰會在青島舉行。峰會圍繞「全球化+本土化,核心工業軟件助力數字強國」主題,探討工業仿真軟件發展前景及產業應用熱點議題。
針對當前需求與供給的市場現狀,海克斯康工業軟件事業群設計與工程副總經理張冰冰提到,目前工業仿真在某些領域已經沒有成熟的參照了,比如在風力發電、軸承等領域,在全球找不到參照方向,工業軟件核心產品供給、行業迭代應用和市場滿足率成為著力點,國內行業應該在迭代中形成自己的體系變得更加重要。
與此同時,在這種情況下,細分領域多尺度的耦合變得更重要。她表示,「風電行業,任何一個單一的軟件都解決不了,需要智能汽車,電池性能、熱力學性能,軌道交通性能等,準確性和工程化要有權衡。」
大模型將為行業帶來何種加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AI大模型的火熱也為工業軟件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據IDC預測,2026年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211億美元,人工智能將進入大規模落地應用關鍵期。工業軟件領域的大模型多久會來?對此,海克斯康工業軟件全球首席技術官、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Bruce表示,工業軟件大模型可能很快會到來,它將以一種交互的方式來使用。

對於大模型訓練所需的數據來源問題,海克斯康工業軟件事業群設計與工程首席技術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徐明補充表示,「工業軟件本身已經結合了AI積極學習了,海克斯康的測量軟件和測量設備,下一步會對計量軟件虛擬製造出來的一些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循序漸進到大批量生產足夠數據以後,就可以把精密車輛儀器設備中收集回來的數據再用AI去進行分析。」
對於企業數字化轉型中與AI的結合,海克斯康製造智能大中華區工業軟件事業群總裁李亦震表示,數字化轉型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標準流程化,然後做數據的數字化,然後是互相平行系統之間的信息化,最後在客戶獲取了大量數據之後必須進行數字化提升,讓這些數據發揮它的作用,也對客戶經營和運營提供正確的預測,提高它們的品質,降低成本。
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客戶過於追求數字化。「在沒有能力處理大數據的前提下,又要求把數據全部整合起來存儲到所謂的數據中台裏面,大量的數據反而是個災難,其次,對於片面追求自動化也會造成人員上的浪費。」
對於數字化轉型中不可不提的AI,他則表示,目前國內客戶幾乎都在處於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轉型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高效快速地收集歷史數據,是我們必須要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否則我們將進入一個邏輯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