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民企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但是隨着增長引擎的熄火,許多民企就像無源之水一樣,陷入了困境。
民企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本土外貿企業為跨國企業提供配套,地產鏈條多數是民企,教培、餐飲、旅遊等服務業也普遍由民企主導。然而,民企面臨的不僅是營商環境不佳和信心缺失的問題,更是增長引擎熄火的挑戰。
地產、基建、互聯網等產業領域,以及外貿和服務業都是民企的基石。然而,地產和基建被債務裹挾失去動力,互聯網江河日下,外貿出口正面臨訂單和供應鏈調整,普通服務業苟延殘喘。在這種情況下,民企如何發展,成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大型經濟體增長動能主要依靠消費,但是在中國,消費一直相對虛弱。這也是民企增長引擎熄火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地產、基建和外貿成為驅動增長引擎時,這種發展路徑本就是不可持續的。疊加由於深層次因素導致的迷茫,民企面臨的困境更加嚴峻。
當失去增長引擎後,民企如何發展?這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能否大幅減稅?能否打破市場准入?能否真正完善融資環境?能否對以往做到糾偏?能否恢復外部環境?能否保障基本福利擴展消費?龐大債務透支消費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企業信心。企業信心是幾十年來逐漸積累的,一旦受到破壞,恢復起來就非常困難。法治和契約是商業文明的底繩,一旦斷裂就很難修復。加上所有增長引擎熄火的現實環境,這或許就是目前民企面臨的最大挑戰。
因此,我們需要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思考,如何讓民企重新找到增長引擎?如何解決民企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如何恢復企業信心?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從政策、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出發,為民企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民企脫離困境,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