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全球主要大型經濟體中,印度2023年經濟有望取得5.9%的實質性增長,我國將實現5.2%左右的提升,美國增長1.6%。
有網友表示,與預測各國經濟增長率相比,他們更關心IMF對中美等國2023年的GDP預估。因為:在全球仍被通脹困擾的2023年,各國經濟實際增長率對GDP的抬升效果大打折扣。
通貨膨脹,才是推動各國名義GDP創新高的最大貢獻者。以俄羅斯為例,2022年的經濟實際下降了2.1%,但通脹水平達到兩位數,按市場價格計算的GDP不降、反增至2.22萬億美元,進入前十強。
美國也是如此!2022年的經濟實際增長率雖然只有2.1%,但通脹是往年的數倍。納入物價上漲因素後,美國GDP被抬升至接近25萬億美元的高位,名義增長率接近10%。不看通脹,不行嘛。
還有匯率因素!最近兩年來,歐元、人民幣、英鎊、盧布和美元等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較為頻發,且波動性較大。按本幣計算的經濟規模可能創新高了,但換算成美元後,卻可能變得更低了。
以德國為例,其2022年經濟實際提升1.8%,按市場價格計算的GDP提升至38670.5億歐元——明明創下歷史新高了啊,但由於歐元貶值11%,德國GDP按美元計算反而下滑至4.07萬億。
IMF:中美兩國GDP在2023年都會創新高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看法,我國2023年的經濟規模預計會提升至19.37萬億美元左右,明年會實現20萬億美元的突破。一步一個腳印,穩步提升,是全球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榜樣。
IMF預測,美國2023年的經濟規模依然在全球領跑——將擴大至26.85萬億美元的高位,大約是全球經濟規模總量的25.43%。與新冠疫情發生之前的水平相比,美國在全球的份額更高了。
這當然不是美國經濟實際增長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結果,而是因為美國通脹水平較高,美元指數高企帶來的匯率提升效果,更是美國高度重視金融和肆意在全球收割「韭菜」的結果。
這也是南生在最近一段時間撰寫多篇「與貨幣相關文章的原因」,並在推動我國離岸人民幣、CIPS發展領域給出了一些淺見。既要積極推動實體經濟,也需要有效強化金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製造業、外貿、科技創新相比,在國際金融領域我國和美國的差距更大,這個短板需要儘力彌補上。在突出硬實力的同時,也需要重點關注軟實力。提升我國綜合國力,需要兩條腿都在走路。
再看IMF對俄、日、印、韓等國的預測
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日本2023年的經濟規模會上漲至4.41萬億美元,全球第三名;第四名是德國,2023年的GDP預計為4.31萬億美元;印度GDP預計會上漲至3.74萬億美元,排第五名。
第六是英國,GDP預計為3.16萬億美元;第七是法國,GDP預計為2.92萬億美元;第八是意大利,預計為2.17萬億美元;第九是加拿大,GDP約為2.09萬億美元;第十是巴西,GDP預計為2.08萬億美元。
俄羅斯2023年的經濟預計上漲0.7%,但在盧布貶值因素影響下,GDP將下降至2.06萬億美元,再度跌出全球前十強榜單,正好和2022年相反。IMF預測韓國GDP為1.72萬億美元,排第12名。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