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央行官網發佈2023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據統計,1月廣義貨幣增長12.6%,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

資料圖 新華社發
具體來看,1月末,本外幣貸款餘額22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19.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月末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
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解讀表示,1月金融數據超預期大幅上行,得益於寬信用政策的持續推進與疫情消退後的需求回升。其中,房企、製造業、基建、綠色行業等企業融資增長較快,居民信貸仍較平淡,政府債券與銀行承兌匯票增量略低於去年同期。
其中,企業部門信貸貢獻了當月信貸95.5%的增長,其中中長期貢獻了71.4%。短期新增1.51萬億元,中長期新增3.5萬億元,分別同比多增5000億元與1.4萬億元。去年末各大銀行向房企累計提供了約5萬億元的授信額度,支持房地產市場加快恢復;今年1月信貸額度更新後,銀行放款速度加快,房企信貸成為推動中長期信貸擴張的主力之一。1月PMI已恢復至榮枯線上方,製造業企業信貸需求上升;年初基建持續發力,配套融資需求不減;央行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結構性工具,繼續引導銀行擴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快速上升的同時也大幅壓縮了票據融資規模,1月凈減少4127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同樣表示,1月新增信貸大幅放量,實現旺盛的「開門紅」,對公貸款仍為主要支撐。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單月信貸投放歷史新高。疫情達峰過峰後,經濟基本面快速恢復,市場化融資需求復蘇步伐加快;年初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以及早春效應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靠前發力,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
「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伴隨疫情衝擊消退、各地穩增長計劃和舉措出台,企業與政府部門投資步伐加快,消費預期逐步恢復,在政策驅動和市場內生融資需求共同作用下,開年信用擴張積極,加速寬信用進程,但年初信貸高增下,後續韌性仍需觀察。」溫彬表示,下一階段,信用擴張的韌性和地產、消費修復情況仍較為關鍵,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產、調結構等政策需延續支持,繼續保持穩健貨幣環境,以鞏固年初經濟企穩向好態勢。
(原標題:超預期!1月金融數據實現「開門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潘福達
流程編輯:u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