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9日,#1月份不認證停發養老金是謠言登上了微博熱搜#。針對近日網上流傳的「2023年養老金認證時間提前,退休人員必須在1月份完成待遇資格認證,否則將會停發」「養老金不夠了」等傳聞,人社部發文回應該系列消息系謠言,武漢、成都、哈爾濱、長沙等多地人社部門也發公告予以澄清,還有一些地方在相關公告中提示了社保待遇資格認證方式。
專家表示,建立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制度是為了防止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被冒領,維護基金安全。我國社保基金運行總體平穩,可以確保養老金額按時發放,公眾沒有必要對此產生焦慮。
緊急闢謠
歲末年初,聲稱「退休人員不趕緊認證就要停發養老金」,假冒人社部官網發放津貼,誘導填寫身份證、銀行卡等不實信息在網絡流傳,甚至還有「國家養老金不夠了」等謠言流傳。
對此,人社部官方微信和官網發佈緊急闢謠信息,全國多地人社部門也發佈了闢謠聲明。
武漢市人社部門發佈澄清公告稱,武漢市企業退休人員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周期為一個自然年度內的1-12月,即退休人員可在每年12月31日前的任何一個月份,通過微信「武漢人社」公眾號、支付寶「武漢人社」小程序或者到社保經辦機構、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完成一次待遇認證即可。
成都、青海、黑龍江、洛陽等地也相繼發佈了澄清公告。值得一提的是,長沙市人社部的澄清公告中還列出了有關養老認證相關問題的各個區的諮詢電話,且會在提前一個月向即將到期的企業或靈活就業人員推送資格認證的相關提醒。
「養老金是社會保險金的最重要、最大比例的保險金,涉及面廣,容易產生社會輿論,並且較快傳播,因而會有人抓住公眾的心理混淆視聽,獲取一些利益。」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養老金是退休人員主要的經濟來源,可以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設置認證制度也是為了便於後期管理及養老金的發放,避免出現冒領等情況」。
「由於養老金涉及了很多人的切實利益,因而需要公眾提高警惕,增強辨識能力,以官方發佈文件為準。」付建提醒說。
無需焦慮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5億人、2.4億人、2.9億人,同比增加2430萬人、849萬人、825萬人。全年基金收入7.1萬億元,支出6.6萬億元,年底累計結餘7.4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
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金融教授胡繼曄看來,「這些資金的運營情況說明短期內養老金是可以按時足額發放的,不需要對養老金髮放焦慮,至於網上流傳的養老金不夠等謠言,只不過是不法分子想牟利而已」。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國經濟發展將快速恢復,從長期發展來看,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會不斷提升,因此養老金的總額是比較充沛的」。
此外,我國已經逼近中老齡化社會也是造成焦慮的原因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9.8%。老年人數量增多,年輕人繳納的養老保險的數量是否會減少?
胡繼曄認為,根據對已有的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去年累計結餘7.4萬億元?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再加上財政補貼,不會出現養老金不足的情況。
此次人社部發佈的文件中也給出了如何完成認證確保養老金正常發放的相關指引。對於認證時間並沒有限制固定的認證時間,認證周期為一年,可在上次認證後的一年內任意選擇時間進行認證。
目前的認證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數據對比,社保局通過公安、民政、醫院、交通運輸等部門進行數據比對來獲取退休人員的情況;第二種是刷臉認證,登錄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網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機App,按照操作提示完成認證;第三種是上門認證,高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可提出上門認證的申請,社保工作人員會上門協助完成認證。
持續優化
「從長期發展來看,隨着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未來的養老政策也許將不斷精細、進一步優化。」胡繼曄進一步分析稱。
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體系以基本養老金為第一支柱,隨着去年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反映了國家在我國養老體系的多層次和多支柱層面的優化調整。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啟動實施。截至2022年末,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
在付建看來,個人養老保險制度作為養老保險的補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家養老金的壓力,短時間內參保人數的增加意味着隨着各項改革的推進,個人養老保險制度的認同度較高。
「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將社會化的養老金與需要的人進行平衡也是未來需要考慮的,除了基本養老金之外,也需要推出更多的個性化的養老產品,不同的人群各取所需,去購買符合自身能力和需求的產品,提供更加多元的個性化服務。」王鵬指出。
「目前我國的養老體系本身以公益性為主,養老金的使用更多以居家養老為主,在未來失能老人和高齡老人數量會增多,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市場化元素,比如社區互助性的養老服務機構,更好地獲得養老服務,增加生活舒適度,這也是未來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王鵬進一步分析稱。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