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虞公港開發建設系列框架協議》在長沙集中籤約。投資超100億元開發建設的虞公港,有望成為城陵磯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貨集散中轉港和服務長株潭地區的深水港。依託虞公港建設的湘江新區臨港產業開發區,將被納入長株潭都市圈四大重點片區之一。
虞公港是長沙北郊的一個天然深水港,常年通航5000噸,豐水期可通航10000噸船舶,位於湘江湘陰段三塘鎮境內,處於湘江入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交匯處(東經112°53'45″、北緯28°47'48″),往湘江上行59公里可抵長沙航電樞紐,向下順流87公里可至城陵磯,是全省地理條件最優越的內河港口,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優勢和潛力巨大的開發價值。
早在2020年10月,湖南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湘江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就明確:支持新區依託虞公港建設深水港,提升通江達海能力。今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湘陰虞公港作為「強省會」戰略重要水運交通樞紐工程被列入其中。9月19日,長沙市、湘江新區再次緊密部署調度虞公港規劃、開發建設進展。
2020年11月22日,交通運輸部和省政府正式批複的《岳陽港總體規劃(2035年)》,明確「湘陰港區以件雜貨、干散貨、集裝箱運輸為主,兼有旅遊客運,港口岸線長1620米,規劃建設13個標準泊位」,是城陵磯港區之外唯一一個保留集裝箱作業功能的港區。按照城陵磯副港、長株潭樞紐港、湘江新區專用港的定位,科學編製湘江虞公港及港區規劃,近期規劃20平方公里,遠期規劃50平方公里,努力將虞公港及臨港新區打造成為長株潭大宗物資的集散地、貿易集聚地和耗水耗運型工業集中區,為長株潭和湘江新區提升通江達海能力、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提供支撐。
肩負着「通江達海」的信任與期望,虞公港將為湖南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提供新平台、構建新引擎。
根據虞公港開發建設系列框架協議,虞公港及臨港開發區規劃20平方公里,總投資超100億元,計劃建設碼頭泊位13個(含1個保障性泊位),一期投資約50億元,主要建設5000噸級泊位4個、物流園及港口疏運體系,計劃今年年底開工,2024年建成運營。
虞公港建成後,相當於將長江水運向湖南內陸延伸了近100公里,等同於將城陵磯港功能拓展至長沙北,促進長株潭都市圈與長江經濟帶的無縫對接和融合。
作為虞公港開發建設責任主體,湘水集團表示,將高質量建成運營虞公港,努力將虞公港打造為「城陵磯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貨集散中轉港和服務長株潭地區的深水港」,助力全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希望的黃金水道。高標準打造湘江中下游港口品牌,按照「區域品牌管理+港口集約運營」的思路,加快城陵磯港、虞公港、銅官港、霞凝港一體運營、錯位發展,實現湘江中下游港口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構建「一樞紐、多重點、廣延伸」的全省港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