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珠江口,創新浪潮奔湧向前。
在廣州唯一的出海口、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南沙,時時都在上演精彩紛呈的創新創造:劍指蒼穹,中科宇航參與研發的中國目前推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首飛成功;探秘深海,列入國家「十四五」相關規劃的冷泉生態系統科學大裝置系統正緊鑼密鼓推進;穿江破岩,在廣州海瑞克南沙工廠下線的「申崇號」盾構機助力「上海軌道穿越長江第一隧」掘進施工……
向著星辰大海的奔赴永不停息。《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提出,南沙要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這也是《南沙方案》中五大建設任務的首位。
乘風而上,正當其時。南沙正全速啟動創新引擎,激發科創的想像力,激活產業的生命力,鬥志昂揚地在創新之路上保持「領跑」姿態。

南沙明珠灣大橋一帶(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攝)
深蹲助跑築牢創新根基
《南沙方案》明確提出要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便是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發力才強,助跑快才能跳得更遠。
2022大灣區科學論壇年度大會又將召開。這場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對大灣區科技產業、基礎科學未來的走向具有重要作用。
繼大灣區科學論壇2021年將永久會址選定在廣州南沙靈山島尖後,今年6月,作為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實體化運行機構,廣東省靈山論壇科學中心在南沙揭牌。論壇正進一步以南沙為支點,凝聚全球科學家的力量,推進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共性科學技術破解。

南沙區靈山島尖(資料圖) @視覺中國
「我期望大灣區的學者們為大灣區、為中國、為世界打好科學的基礎。大灣區今後要成為國家發展基礎科學和科技的重要基地。」7月30日在廣州南沙和香港中文大學同時舉辦的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如此勉勵青年科學家。
在大灣區科學論壇平台的帶動下,全球頂級的科學家更頻繁地匯聚於南沙,高水平基礎研究的思維碰撞不斷擦出火花。
在遙遠而神秘的深海,科學探索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打造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則是《南沙方案》為南沙未來繪就的宏偉藍圖。
作為一種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海底礦藏,可燃冰到底要怎麼樣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科學家還需要對勘察手段、形成機理、開採方式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今年7月,我國深海資源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沙開建。他們將通過建設勘查評價、實驗模擬、工程開發、環境監測等四大技術創新平台來攻關17項關鍵技術,並且將圍繞工程科學理論體系、勘查開發裝備體系、技術標準、成果轉化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
海洋科技力量不斷集聚,硬核科技成果也隨之而來。
在南海甲烷滲漏區、3000米以上深海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陳道華團隊聯合浙江大學等國內優勢力量自主研發的一套近海底面移動探測系統——「海蜇號」海試成功,標誌着中國海底原位保真取樣技術邁向國際一流。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自主研發深海調查裝備。受訪者提供
東沙海域發育有南海北部最大的中生代殘留坳陷——潮汕坳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水油氣調查團隊發現該區域存在大量淺層氣和水合物,他們開展深部熱解氣源通過斷裂系統向淺層運移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機制研究,豐富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與深部油氣「泄漏共生」的成藏理論。
南海地區海洋油氣產區多與海底滑坡區重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徐景平團隊自主研製的海底滑坡光纖監測系統可用於對海底數米厚沉積物的形變失穩過程進行高精度的觀測,為海洋工程安全保障及防災減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深耕科學發現,南沙不斷注入原始創新「源頭活水」。這片創新熱土有了更為鮮明的科學底色,正朝着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等目標堅毅前行。
長袖善舞促進雙鏈融合
今年9月1日,港科大(廣州)在南沙正式開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南沙落地,並不是把港科大的辦學再複製一遍,而是想借這個機會在廣州做一些過去做不到的、更好的東西,在科研、教學、知識轉移等方面開展系統性創新。」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告訴記者。
「我所有的博士生都必須要到企業去實習。」港科大(廣州)人工智能學域主任熊輝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自稱「跨界學者」,曾擔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百度智慧城市首席科學家。「在教學上,我們會有許多與工業界合作的交叉前沿實戰項目。同時只有通過在企業實習,學生們才能知道什麼樣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
這所粵港澳大灣區最年輕的大學把「助力建設大灣區內科技產業創新基地」視作重要使命,從6月底獲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到開學短短2個多月間,相繼與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福田)、思謀科技、廣東聯通、佳都科技、方緯科技等簽訂合作協議。

今年9月1日,港科大(廣州)在南沙正式開學。(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攝)
從聯合培養博士生,到成立聯合實驗室,從探索推進跨境數據要素流動機制,到共建國際交通網絡數字孿生協同創新平台,一張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交織的網絡,正以廣州南沙為原點,向深圳、東莞及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延綿,釋放出了巨大的發展動能。
為何選擇南沙?為何選擇港科大(廣州)?產業巨頭紛紛「搶灘」的答案或是「兩個交匯」:在看得見的地理空間中,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佔據了資源的交匯樞紐點;在看不見的經濟空間中,創新鏈與產業鏈在此交匯融合,越織越密。
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是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廣州南沙區管委會聯合支持共建的創新服務平台,從2018年落戶南沙起就承載着為科研成果轉化探索新路的使命,在全國率先探索「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把研究成果直接轉化在企業車間里。截至今年5月,「華轉網」集聚來自全球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針對企業技術需求的解決方案達1753項,共有1172項關鍵技術成果對接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額超過4億元。
「《南沙方案》的出台為南沙提供了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工作框架,是創新驅動發展的要義所在。」華轉中心總裁李奎表示,這四年來,華轉團隊全力支撐南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樞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集聚地。未來,華轉中心也將立足南沙、面向世界,繼續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好精細化管理和服務。
厚植沃土搶佔產業高地
廣東芯粵能碳化硅芯片製造項目主體工程封頂,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註於車規級、具備規模化產業聚集及全產業鏈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製造項目;中科宇航在南沙建設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一期全面封頂,預計8月份投產使用;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程序(PonyPilot+)正式開啟收費運營,成為全國首例持證收費上崗的自動駕駛的士……
看好南沙,到南沙去;通過南沙,面向世界,實現各種創新資源的融通。全球創業者們已經收到南沙傳遞的積極信號。
「南沙是大灣區的寶地,特別是《南沙方案》出台以後,南沙的區位優勢愈加凸顯。我們希望以此次合作為契機,充分發揮集團產業資源優勢,為南沙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融捷集團董事長呂向陽如此表示。
今年6月21日,融捷股份與南沙簽約,這是《南沙方案》發佈後,南沙迎來的首個重大項目簽約落地。融捷股份將助力南沙打造完整鋰能源產業鏈。此後廣州聯通、廣州移動、廣州產投、中國軟件紛至沓來,攜手南沙加快培育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南沙區有底氣、有信心、有動力。
2022年第八屆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期間,南沙區實現簽約項目73個,涉及總投資額近1400億元。項目涵蓋芯片製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製造、高端裝備、海洋科技等產業領域。
南沙當前正以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製造為核心,以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製造、汽車等「大」製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為導向,加快布局建設「芯晨大海」,力爭到2025年形成總規模達2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體系。
新引進的集成電路製造類企業給予總投入10%、最高3億元落戶支持……南沙推出「強芯九條」,助力廣東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坐落於南沙東涌的巨灣技研總部及生產基地已經正式動工,拿下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官方權威認證的「全球最快的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將全部在南沙研發和投產。

巨灣技研總部及生產基地效果圖(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攝)
對引進商業航天企業的投資機構,最高按1000萬元給予獎勵,按商業航天企業研發費用的20%給予最高1億元補貼……南沙發佈「探天九條」,最大力度助力落戶南沙的商業航天企業搶抓發展機遇,進一步做大做強。6月,吉利航天自主研製的「九星」在西昌成功入軌;7月,中科宇航參與研製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順利完成首飛任務。屢戰屢捷,喜事連連,南沙正逐步形成集運載發射、衛星研製和航天應用於一體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布局。
對獨角獸落戶認定、上市及能級提升給予累計最高5000萬元獎勵,企業高層次人才可享受「團隊+項目」最高1億元獎勵……南沙出台「黃金牧場」九條,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成長。雲從科技、小馬智行、時空探索、巨灣技研、中科宇航等獨角獸企業在南沙陸續出圈。
制芯片、造火箭、鏈AI……如今的南沙處處洋溢着濃厚的創新氛圍,時時上演着激昂的科創故事。《南沙方案》帶來的強勁動力和重大機遇,正讓創新之火燃得更旺更亮。南沙必將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擔當,再造一座灣區「創新燈塔」!
數說南沙
今年7月,我國深海資源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沙開建。
截至今年5月,「華轉網」集聚來自全球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針對企業技術需求的解決方案達1753項,共有1172項關鍵技術成果對接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額超過4億元。
2022年第八屆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期間,南沙區實現簽約項目73個,涉及總投資額近1400億元。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錕、方晴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龍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