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粵港澳大灣區展現經濟發展韌性
超大城市廣州、深圳,上半年在疫情衝擊下保持可觀經濟增幅;東莞也已破5000億元的成績單,為全年破萬億目標埋下伏筆……大灣區新動向正浮出水面:不動聲色推進的的動能轉換。展現了大灣區經濟發展韌性的一面。
前瞻布局
看到深圳經濟數據,不少人感嘆:「深圳是否放緩了腳步?」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多角度一起看。從規模上看,上半年,在廣東5.7萬億元GDP里,深圳佔1.4萬億元,總量仍居全省第一;從環境上看,深圳這個成績,是在高度變化、高度承壓的外部經濟環境下取得的。事實上,在全國經濟加速恢復的同時,深圳利用時間窗口布局5G場景應用、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提前為深圳發展蓄力。數據顯示,1—6月,深圳新登記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7812戶,同比上漲62.5%。從供給端看,高技術產品產量也在進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深圳工業機械人產量增長79.5%,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量分別增長3.28倍和1.21倍,3D打印設備產量增長32.4%。
再看廣州,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讓人感到發展澎湃動力。上半年,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4082.84億元,同比增長14.9%。在廣州上半年過萬億元GDP中,超1/3來源於新動能。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廣東推動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40.1%,占工業投資比重達38.7%。與此同時,不斷壯大先進制造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六成。上半年,廣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分別增長1.2倍、37.9%和25.0%,為廣州經濟長遠發展儲備動能。
動能轉換
工業佔GDP超過一半,是佛山、東莞經濟的「護城河」,動能轉換,也是從工業落筆。
佛山上半年GDP達5474.12億元,增速居廣東第一。然而在全國23座萬億GDP城市中,佛山市製造業雖佔比最高,但製造業大而不強。
前不久,經過4個月調研,30多次修改,佛山發佈《佛山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若干措施》,被媒體稱之為「一座製造業大市的數字化轉型官宣。
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東莞GDP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12%,萬億目標在望。在數字化轉型上,東莞出現在「新一代電子信息、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支柱產業集群。今年,東莞提出投入200億元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布局七大產業基地,從年初起,松山湖生物技術產業基地、東部智能製造產業基地相繼掛牌。
然而,對於製造業城市來說,短板仍然是服務業。工業可以守住基本盤。更大的動能轉換變量,來自第三產業。
七人普數據顯示,東莞成為繼廣深之後,廣東省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這也成為了東莞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張王牌。在消費市場方面,東莞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2%,高於全國、全省0.2和3.6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技改推進
上半年中山的表現,成為大灣區經濟發展韌性的一個縮影:2021年上半年,中山地區生產總值為1651.20億元,同比增長16.4%,兩年平均增長4.3%。
這個數字亮點在於,從2019年GDP增速1.2%到如今的16.4%,實現較大提升。近日,中山公布全市2410家定點監測企業用工規模62.23萬人次,同比上升2.63%,是近兩年來首次回升。
用工量是觀察實體經濟運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中山用工量為何能實現增加?變化來自市場訂單的增加和技改推進帶來的用工結構變化。
一邊是工業技術改造,機器換人,一邊是技工需求增加,背後是中山城市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近兩年來,中山市定點監測企業用工隊伍中技工總數上升3.16%,高於普工升幅的2.63%。今年4月,為滿足企業對技工需求,中山發佈實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計劃,目標是從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萬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總量達95萬人,占就業人員總量40%以上。
南方城市智庫認為,從廣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貢獻提高,到佛莞不約而同開啟的數字化轉型,再到中山用工結構變化……都是上半年大灣區動能加快轉換的生動註腳。(朱紫強)
深圳再添僑文化新名片 觀瀾僑文博物館試運行近一個月
觀瀾僑文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看到這些老物件,就會想起我30年前離鄉背井、艱苦打拚的生活,一幕幕猶如昨日。」牙買加歸僑陳玉波在觀瀾僑文博物館參觀時,感慨不已。
舊時華僑割橡膠使用的膠刀和膠杯、從大洋彼岸買回來的縫紉機、充滿歷史滄桑感的舊書櫃以及裏面滿滿一柜子書……它們從歷史中走來,如今又將重新帶領人們走進歷史深處,重溫觀瀾160多年的華僑奮鬥史。
觀瀾僑文博物館於8月7日開始試運行。「接下來還不斷有華僑及其後裔捐贈的物件過來,博物館的內容也將日益豐富。」龍華區政協委員、觀瀾僑文博物館負責人之一翁艷芳說。
這將是龍華區、乃至深圳第一家與華僑文化有關的博物館。它作為海外觀瀾籍僑胞的一處尋根地以及填補深圳僑史文化空白的文化平台,將成為一張鏈接全球華僑的深圳文化新名片。
博物館建造 來之於僑 用之於僑
遠遠望去,建於民居之中的僑文博物館獨具特色,既有觀瀾本土特色——炮樓,也有西方的建設特色,大門採用鏤空中式雕花和中國紅色彩,彰顯了保家衛國以及中國紅、紅遍世界的中華文化自信。
提到觀瀾僑文博物館所屬的這座建築,就不得不講到觀瀾的華僑文化。
觀瀾華僑華人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依據上世紀50年代《寶安縣誌》統計,觀瀾那時就已有3.9萬華僑和港澳台同胞。
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從觀瀾走出去的華僑開始陸陸續續回國支持家鄉建設,其中就包括陳順安、黃偉雄、陳佛安等一批華僑和香港同胞。1982年,這些關心家鄉建設的熱心人士自發捐資19萬元,建起了一棟三層僑聯招待所大樓,即僑聯大廈,接着發動華僑華人繼續投資建設了僑聯工業園。
「來之於僑,用之於僑。」這句話翁艷芳在採訪中提及了不下5次。僑文博物館就是由僑聯工業園其中一棟1600平方米的大廈改造而成的,館內收藏的歷史資料、物件也都是來自華僑。
走進博物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家國情懷三大篇章分居一二樓,裏面展示的元素多樣,力求生動、形象展示觀瀾的山山水水和人文特色。
如觀瀾橋、觀瀾河、版畫、廣培學校等景觀打造的尋根文化,回顧了華人華僑的過往和回鄉建設觀瀾的歷史貢獻;一封封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書信、物件,充滿感情與正能量,展現了從觀瀾走出去的華人華僑在世界各地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鬥歷史;還有各類勳章、發黃的證書等,是觀瀾華人華僑投身革命、參與抗日的赤子之心的象徵。
博物館由來 百年僑鄉 記錄僑史
一聊起華僑史,翁艷芳就停不下來,她自幼與華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出生於觀瀾桂花,我爺爺的弟弟就是奔赴南洋打工的一員,可惜出去幾十年沒有再回來過;爺爺的妹妹也遠嫁馬來西亞,直到60年後才第一次回到故土,初次回娘家的她已經是78歲的老奶奶了。」
小時候聽父母講起這段歷史,翁艷芳就對遠在南洋的這些長輩充滿好奇。他們在外面究竟過着怎麼樣的生活?經歷了什麼故事?
後來,她從事僑務工作,一段段留存在記憶里的華僑故事才慢慢有了清楚的脈絡。
早在清末民初時期,觀瀾人就坐上帆船,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以圖改變命運。經過第一代、第二代的艱難立基後,觀瀾華僑在商貿、文化、教育等行業漸漸有所成就。「以前我們村家家戶戶都很貧窮,幾乎都是靠着外出賺錢的華僑資助,才勉強滿足溫飽。」翁艷芳說。
「我們建這個博物館,也是被華僑的精神打動了。100多年前,他們就帶着這種愛國愛鄉的情懷出去奮鬥,自己衣食住行不是很富餘,也要把錢寄回家鄉建橋修路,發展教育,教導下一代要愛國愛鄉,擴展自己的文化視野。」觀瀾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培小學、振能小學、觀瀾中學、觀瀾第二中學、庫坑小學等,均為華僑和港澳同胞所捐助。
博物館使命 激活記憶 賡續傳承
「我負責僑聯工作10多年了,與華僑之間的聯繫從未斷過。聽到我們要籌備僑文博物館,有的說幫忙翻譯前言、解說文字,有的寄來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件。」翁艷芳說。
陳玉波就是其中一個。他在牙買加生活了30多年,得知觀瀾僑文博物館有需要,他多次向牙買加中華會館徵集、收藏有關華僑奮鬥、生活的歷史資料和物件。「如果情況允許,我想從中華會館中挑一些比較有意義的藏品放到觀瀾博物館。」陳玉波說。
僑胞陳梅英則是當時投身革命的觀瀾華僑中的一員。如今聽到觀瀾要建造一個僑文博物館,這位90歲的老人把自己當年獲得的一些紀念章捐贈了出來。
這是一個了解全球華人華僑過去、現在、未來的窗口,也是連接全球華人華僑的橋樑。上述負責人提到,接下來將邀請更多的「僑二代」「僑三代」回來感受觀瀾的發展,也希望通過尋根,讓「僑二代」「僑三代」感受和傳承觀瀾文化。
對於本地人來說,這也是華僑文化和精神的一種延續與傳承。「帶小孩去別處參觀博物館,不如先帶到這裡,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與文化。」觀瀾街道居民陳雨說。(黃思華)
圖說僑鄉
廣東文化新地標——嶺南中醫藥博物館開建
廣東或將新增一個國家二級博物館和5A旅遊景區!日前,廣州市建設中醫藥強市的重點項目——嶺南中醫藥博物館正式動工。該館選址在廣州中心城區北部,將依託廣葯集團旗下4A級風景區中醫藥博物館神農草堂進行建設,旨在打造一個全面展示中醫藥傳統文化,集博物館、種植園、主題遊樂園、酒店住宿、健康養生、休閑購物於一體的主題旅遊景區。該項目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及其團隊設計。何鏡堂表示,他們將懷着對廣州的熱愛和對中醫藥文化的敬意參與到設計當中,把中醫精神與中藥理念融入到建築設計中,努力設計一座有地域特徵、有嶺南文化特色和時代風貌的中醫藥博物館。圖為嶺南中醫藥博物館設計規劃圖。(歐志葵 王一舒 攝影報道)
廣州考古成果國博首展
超三百件文物帶你「穿越」秦漢時的嶺南
來自廣州的300餘件秦漢文物在國博亮相,不少文物因外形獨特「圈粉」無數。王詩堃 攝
8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首個在國博舉辦的廣州考古成果專題展,共展出廣州地區出土的秦漢時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級文物38件、二級文物43件、三級文物53件,另外還有廣州地區近年出土的漢代金餅、陶胡人俑燈、珠串、漢代陶鴞形五聯罐等尚未定級的精美文物。這批文物主要從中華文明的構建和塑造、基因的傳承以及交流融會等幾方面進行組合,其中不乏絲縷玉衣、「文帝行璽」金印、木簡、金餅等具有重要意義的珍貴文物。展覽以宏觀、中觀、微觀敘事相結合的全域視角,全面呈現嶺南地區古代歷史文化的面貌與特色。(劉長欣 黃堃媛 張嬌 黃巧好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