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是人類的義務和責任。從風水的角度出發,根據某種需要營造的森林稱為風水林。風水林是風水意識的產物。古代人們深受風水思想的支配,認為風水林對平安、長壽、多子、人丁興旺、升官發財具有吉凶影響。由於風水學提倡天人合一的環境觀,所以這種風水林實際就是人類和大自然共同創造的一種特殊建築。
中國古代先民對居宅、村寨、城鎮、葬地的選擇,都強調地形地貌對藏風、得水的功用,注重選擇風、水結合和富有生氣之地,特別重視對擋風聚氣、藏水聚水的環境選擇。風水理論認為,好的風水不僅形局佳、氣場好,而且山清水秀,環境宜人。
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風水環境的表現。帛書《周易》林卦就記述了周人的這種觀念: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止,貞,吉。甘林,無攸利,既憂之,無咎。可見古代先民們早就認識到林木植被對防止水土流失、調節小氣候的功能,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現,把肆意破壞森林看作是凶的行為。
風水理論常把土高水深、郁草林茂的生態環境看成是理想的風水環境,並且把氣好、林茂、大吉相聯於一起。所以古代先民們一方面通過好氣場的外部表現及林木茂盛來尋找理想的生存環境,一方面通過廣植林木或保護林木來獲得好的風水。
古代人在風水理論的實踐中,常常通過保護龍脈來維持風水,並把它轉化為有目的的保護山林的實際行動。所謂龍脈,即按照山脈的走向、延伸趨勢而確定能給人們帶來吉祥福祉的山脈和山嶺。要求山勢高大綿長,不能有斷山、石山、過山,山上必須林草郁茂,能阻擋北來寒風寒氣,否則就沒有生氣生機,氣不和,山不直。所以龍脈就是藏風、得水、乘生氣的山脈和山嶺。
龍脈又被冠以風水山之名,山上的郁草茂林就是風水林。風水林是保護龍脈的龍之毛髮,也是村落藏風得水的關鍵。傳統風水觀中對龍脈的培護實際上就是對風水山、風水林的培護。通過培護風水山上的林木來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持風水山的穩固和優美的自然環境。風水林就是基於培護龍脈的目的而進行人工栽植或保護天然生長的林木。
風水林培護體現的風水綠化思想,體現了古代人注重林木景觀,推崇綠化環境的風水思想;體現了倡導植樹的風水綠化思想,體現了禁止毀林的風水護林思想。風水林表明古代部分地區對林木培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物。風水林同樣具有旅遊觀光價值。
來源:紀錄片《中國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