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的提問是:院子西牆外栽種花椒樹,風水好嗎?
簡單的理解和回答是:關於花椒樹是否可以在庭院內和庭院周圍栽種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1、花椒樹,原名花椒,別名:檓、大椒、秦椒、蜀椒……為芸香科花椒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七米,主莖幹上的尖刺一般早就自動脫落,枝幹上有短刺,葉有小葉片,葉軸常有甚狹窄的葉翼。小枝幹上的刺,基部寬而且扁,並且顯示為剛勁直長的尖三角形,當年生枝幹的表皮有被短柔毛。小葉片對生,無柄,卵形,橢圓形,稍微間有披針形,位於葉軸頂部的葉片較大,葉緣有細裂齒,齒縫有油點。其餘無油點或者散生肉眼可見的油點,葉的中脈在葉面上微微凹陷。
花椒樹的花序頂生或者生於側枝幹的頂端,花序軸及花梗密被短柔毛或者無毛;花被片黃綠色,形狀及大小大致相同;雌花很少有發育雄蕊,有心皮,花柱斜向背彎。果粒籽實紫紅色,單個分果瓣散生微凸起的油點,頂端有甚短的芒尖或者無芒尖;四至五月開花,八至九月或者十月果粒籽實成熟。
花椒樹是中國本土植物,原生於喜馬拉雅山脈,後沿江河順流下移,繁育到中國地理的第二階梯的地域,除台灣和海南及廣東不產花椒樹外,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分佈,產地北起東北南部,南至五嶺北坡,東南至江蘇和浙江沿海地帶,西南至西藏東南部,平原至海拔較高的山地均有花椒樹的身影,在青海,見於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坡地都有栽種。耐旱,喜陽光,各地多有培育。花椒用做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的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泄瀉、血吸蟲、蛔蟲……等等病症。又可以作為人體表皮的麻醉劑。
花椒樹的木材為典型的淡黃色,暴露於空氣中的木質,顏色稍有變化,為深黃色,心邊材區別不太明顯,木質部分結構緻密,紋理均勻,縱切面有絹質光澤,木材有美術工藝的價值。
2、從以上文字表述的內容來看,花椒樹不是有毒植物,是一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植物,在房屋周圍栽種,不會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因此,定然不會有風水的問題。
3、花椒是花椒樹的果實,即是香料,又是一種有一定消毒滅菌效果和藥用價值的物資,從這一角度思考,花椒樹對於人類來說,其生存期間空氣交換,所釋放的氣體應該對人的身體有益;所以,花椒樹是對人類有益的樹種,在房屋周圍栽種,定然有優化風水的作用。
4、花椒樹有刺,「刺」會刺傷人,是屬於對人身安全有一定危害的植物,一般風水著術不主張栽種花椒樹於房屋的庭院內,是基於花椒樹的刺會刺傷人這一層面含義加以考慮的原因。只要在這一個方面引起注意,栽種的地方,考慮到過往行人的安全,主要從花椒樹刺不要刺傷到人這一層面考慮,花椒樹是可以在房屋庭院周圍栽種的樹種,而且對人類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樹種。
5、從傳統文化層次的角度評述花椒樹,花椒樹主要寓意「富貴」「多子」「多孫」「多福」……
花椒一詞,最早是在《詩經》中有文字記載。《詩經》是收載西周時期的民間詩歌,說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二千多年至三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和利用花椒了。古代的人們認為花椒的香氣可以辟邪,其實質是能夠殺菌,有不同層次的消毒作用,有養生保健的功能。
歷朝歷代的宮廷,用花椒摻入修建房屋的泥料中,用於塗抹牆壁,這種房屋被稱就為「椒房」。「椒房」是給皇后及后妃們居住專用的房間。後世就以椒房比喻皇后和後宮的尊貴。椒房是一種一般平民百姓無法享受得到的、不可能享有的高檔次的富貴房屋。《曹操文集·假為獻帝策收伏後》篇中「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及《紅樓夢》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屬入宮請候」的句章,足以佐證,在古代花椒與富貴是緊密相連的一種物質。
花椒樹,結果籽粒多,《詩經》有「椒蓼之實,繁衍盈升」的句章。古代花椒又是一種芳香防腐劑,據發掘的漢墓中常有以花椒的果實籽粒填墊內棺,很可能是利用它的高效防蟲防腐的作用,同時帶有「繁衍盈升」的含義和帶有多子多孫多福的傳統文化思想。在河北省滿城縣發掘的漢代中山王劉勝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保存良好的花椒。足以佐證在古代,花椒與子孫繁衍緊密相連。古人認為花椒的香氣足可以引動龍脈,與風水地氣旺相息息相關。
「欣忻笑口向西風,噴出元珠顆顆同。采處倒含秋露白,曬時嬌映夕陽紅。
調漿美着騷經上,塗壁香凝漢殿中。鼎餗也應知此味,莫教薑桂獨成功。」
這些都是古人對花椒樹及花椒籽粒喜愛、高歌和讚賞的詩作。
古代,形容花椒口福的詞句有:「麻得剛好,香得心歡」。「麻醉千家萬戶,香飄四海五湖」。
形容花椒籽粒外貌的詞句有:「小巧玲瓏」。「果艷秦皇地,烹鮮室宇香」。「香飄四海味永在,瑤池不羨壽蟠桃」。
形容花椒樹林的詞句有:「枝繁葉茂」。「青翠微開嬌欲滴,紅袍半裹體流香」。「滿樹紅珠艷,枝枝笑烈陽」。「堅硬黑珠肚裏藏,喜陽耐旱刺鋒芒」。
「枝繁葉茂」:無論是從明喻的角度思考,還是從暗喻的角度思考,都是寓意象徵子孫繁衍的名詞句章!
花椒姑娘的故事
遠在洪水泛濫的上古年代,大禹治水,率領着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紛又回歸到久別的故土,開荒播種,重新回到了「田園生活」的安逸日子裏。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着一個小孫女,這位姑娘長得花容月貌,聰慧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
大禹的治水大軍,疏通了三峽,正要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治水大軍原駐紮居住的地方,卻鬧起了流行性的眼病。
一個和花椒姑娘要好的當地姑娘,因眼疾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姑娘爺孫倆人的治療下,終於眼疾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
但是,患眼疾的人和患各種疾病的人陸續不斷,花椒姑娘見此情景,不忍心離開三峽的人民,但又不忍心離開爺爺,面對兩難的境地,花椒姑娘最終做出了艱難的決定,便向爺爺提出了留在三峽。
爺爺念花椒姑娘十三四歲,年紀太小,人瘦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自己遠征。
花椒姑娘決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的心,十分喜歡,但是,要當場考考花椒姑娘的醫術,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症要花椒姑娘回復病症的處方,花椒姑娘都能對答如流,按症施藥。
接着大禹又讓花椒姑娘獨自一人醫治好了當地好幾個人的眼病,花椒姑娘真的能做到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很快就將患者的眼病給治好了。
爺爺見了點頭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姑娘的爺爺,將花椒姑娘留在了三峽。
花椒姑娘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後,她和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藥箱,走東家,串西家,哪家有病人就到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的病人。
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姑娘為「神醫姑娘」。
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濕,濕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的地區,人們挨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病瞎了眼睛。
見此情形,花椒姑娘心急如焚,一個人又忙不過來,於是就發動眾鄉鄰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籽實、味麻性烈的藥物來治療,這種藥物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人的眼病好一個。從此,這種開白花、結小籽實、味麻性烈的藥物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藥。
從這以後,人們為了採摘花椒籽實的方便,便將這種樹苗移栽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之中,都加入清香味麻的小紅籽粒,天長日久,這種小紅籽粒就成為了菜肴中的調料。小紅籽粒和辣椒一起,成了菜肴中的特有的風味——麻辣味。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從那時候開始,四川地區的麻辣口味,一直延續到今天,麻辣菜系成為了中國非常有名的特色菜肴。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種無名的小紅籽粒稱為「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