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在自然大環境之中,這種大環境景觀是為了營造舒適美觀的生存環境,還會創造一些人文景觀和人造園林等建築景觀。這些自然形成和人為營造的環境景觀都會對人類產生種種物理、生理和效應。
人是自動化程度很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有機體,周圍環境景觀形成的構架、色彩乃至引力氣場等等,都會對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等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人們處在一種美觀、舒適、色彩和諧的環境景觀中,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甚至思維更加清晰敏捷,創造靈感也格外地活躍。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視庭院風水,認為庭院建築、花草樹木、假山流水的組合布局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樣就能有利於身心健康和財運事業。這是傳統風水學中樸素的環境景觀意識。蘇州園林就是人造環境景觀風水的典範。
生態建築學是研究人類建築環境與自然界生物共生關係的生態學,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動能夠均衡持續發展的生態學延伸於建築學領域的一個分支。生態建築學一方面把人類聚居場所視為整個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築物應當符合大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共生的規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態視為一個具體建築結構和對人類產生影響力的有機系統,因而要求人類在建築規劃選址時應考慮其自然生態環境的結構、功能和對人類的各種影響,從而合理利用、調整、改造和順應其建築生態環境。當率先研究生態建築學的西方學者偶爾把目光投身東方文化時,便驚訝的發現,綿延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風水學理論,其環境觀、自然觀與建築觀竟與當代生態建築學的新思潮理論產生歷史的共鳴。
自有了人類歷史,就產生了建築學。人類出於生存的本能需要,尋求一種遮風避雨、防範天敵蟲害的寓所,僅僅依賴自然山洞土穴蔽護不能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求,於是便出現了人工建築的簡陋的居所。有巢氏在樹上搭建的茅棚,山頂洞人挖掘的窯洞,便是人類為避免自然災害和天敵傷害而建造的人工建築的原始形態。
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逐漸對居住的建築寓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寓所建築的實用性、安全性要求之外,還增加了美觀性、密閉性、健康性的需求,並希望其寓所與周圍環境協調,有利於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西周初年,周武王想在洛邑建都,就請周公向宅,便將人對建築與環境的需求上升到了對風水需求的層面。
隨着人類建築的多樣性的發展,民房建築與官邸建築、寺廟建築與宮廷建築對於生態環境的關係和要求各有不同。這些建築所處不同的地理位置,建築材料不同,建造形態、規模、風格、方位等等,這種因素對於不同身份職業、不同生命信息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作用力,併產生不同的正反效應。
風水學將傳統風水學的合理內涵與當代生態建築學相融合,既研究建築的方位、形態、材料、色彩等等對於不同人的身心健康與事業發展的正負效應,掌握對建築要素及其格局的調整優化,使之與人體生命信息和整個自然生態更協調、更同步,以更有力的科學方法探索人、建築物、自然生態三位一體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
來源:紀錄片 《中國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