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社會的人類對種種自然規律沒有理性上的認識,但是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生活在氣候及水土比較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方,這是一種適應性選擇。到了殷周時期,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相地活動,有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關於建築的卜辭,如作邑、作案、作宗廟、作宮室、作塘等等。
先民對居所的要求是地勢,要取一定坡度台階地,地形要選在河床邊,土質要乾燥,地基要堅實,水源要充足,水質要純凈,交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環境要優雅。這些條件都要通過相地才能達到,後世風水師很推崇這一套。
《墨子·辭過》中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所謂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階地帶。許多考古遺址都是在靠近水邊的土坡上發現的,先民生活在這樣的地帶,容易取水和捕魚,也不會受到洪水的淹沒。這正是後世風水師提倡的近水而居原則。
先秦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召詔序》說: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喪親》記載:卜其宅兆而安厝也。這是相陰宅。這裡都是用占卜的方式擇定地點。
先秦的賢君盤庚、公劉、周公等人在相地實踐中都做過貢獻。周朝時期周武王營建洛邑時,就是請周公用一種占卜的形式來解釋風水學上的許多問題。風水是很推崇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愕里子,傳說他曾經預測自己的墓地兩側將會有天王宮殿,並都應驗了。
戰國時期各類學術的興起,加之《周易》與陰陽五行學術的發展,以仰觀天文、普查地理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學術思想,使人們常常把地理上的方位形狀,同天上星辰相對應,並對地球磁場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研究。司南就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
指南針的出現,對方位的認定有了準確的指示器。從甲骨卜辭和《詩經》看,商周時代已經對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確的劃分。陸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岡,河床地帶分為兆、廠、渚、滸、淡,水域類型有川、泉、河、澗、沼、澤、江、汜、沱等。
《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專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為界,將疆域劃分為九個大的自然區,稱為九州,還按照中國地勢西高東地的特點,記述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間的二十多座山嶺,為後世風水師的龍脈說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堪稱上古地理百科全書的文獻,它由《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組成。《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它以東南西北中方位記述了447座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山嶽地理專著。
在先秦的時候,還有很多書籍成為後世風水學說的根據。《管子》一書中的《地員》、《地度》、《地數》等篇目是傑出的地學論文。《地員篇》論述了地勢、地形、土壤、水文,並以五土配五音,後來發展為五音五行的風水觀念。《地數》記述了土地表層與裡層的相應關係,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黃;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土地的表裡關係,正是後世風水師所想探討的。
《周禮》一書記載了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土宜法。《司徒》篇說,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這就是說,以各種土地適宜於各類人民。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12土地區域中各物名號,以便選擇人們的居處。知道趨利避害是人民旺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
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術語和方法,後世的風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揚天地對應觀念,將天空與地面區域附會,劃分12區域作為判別吉凶的依據。由此可見,先秦的相地知識為風水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來源:紀錄片《中國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