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針 會科研 中大八院護理博士展現「十八般武藝」

你眼中護士是什麼樣?病房是她們的戰場,打針、換藥,治癒患者,也撫慰心靈。在更廣闊的天地,科研、教學一線同樣綻放精彩。

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護理事業的長足進步,護士的服務內涵逐漸從單一臨床服務向醫療、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延伸,湧現出了一批能科研、能攻關、能教學的新銳。她們從臨床需求出發,把科研和護理融會貫通,讓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我們專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護理部副研究員李彩霞博士——一個「90後」護理精英,看看護士妹妹的另一面。

博士,你會打針嗎?

「你平時真的會去臨床打針嗎?」「還是全職科研?」這是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打針是最基礎的護理工作。我之前有近一年的臨床工作經驗,目前屬於科研系列人員,通過科研解決臨床問題。為了跟進臨床,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聽夜查房、參與行政查房等工作。計劃後續直接參与臨床工作,這是脫離不開的,本行。」李彩霞說。

今年1月,中大八院通過中山大學「高層次人才計劃」,成功引進護理青年科研菁英李彩霞博士,這也是該計劃引進的唯一一位護理人才。外表瘦弱、文靜的李彩霞,很容易淹沒在人群中,可認識她的人會由衷地佩服: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後赴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攻讀博士,獲「最傑出護理博士」榮譽,並在畢業後留校受聘為博後研究員。那打素護理學院在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列第二。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乙肝相關肝癌防控、癌症預防及篩查、護理研究方法學等,以第一作者發表代表性學術成果近11篇,其中4篇中科院一區,3篇刊發於護理學頂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if 8.1)。她擔任madridge journal of nursing編委、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等20本國際期刊審稿人、第四屆國際健康會議護理專題評審人、菲律賓女子大學護理會議資源發言人等。學術成果曾獲asia-pacific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編輯精選論文、國際腫瘤護理大會最佳彙報獎等。肝癌篩查系列研究被列為推動聯合國健康促進目標的支撐文獻。

救死扶傷的夢想一直在那

「從學士白衣到博士袍,再到博士後的學術殿堂,我的護理學之旅經歷了由排斥到接納,由堅守到創新的轉變。臨床為我的護理科研之路描繪了深遠意義,也為我的人生旅途點亮了璀璨明燈,」她坦言。

最初考進新鄉醫學院護理學院,李彩霞跟其他醫學生一樣,有着救死扶傷的夢想,也有對未知的那些零零碎碎工作的忐忑。入學後,與同窗們一樣,她對護理這門學科頗有些排斥。然而臨床實習中的一次偶然經歷,讓她對護理有了全新認識:

在肝外科,她遇到了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因家庭經濟拮据而拖延治療,直到病情如山倒時才來就醫。「他的眼淚、樸實與經歷深深觸動了我。那一刻,我意識到護理不僅是療愈身體的技藝,更是心靈的撫慰者,是溫暖與關懷的傳遞者。」於是,李彩霞立志深耕護理專業,發奮苦讀,期盼以更專業的知識,為患者帶去更多的慰藉與幫助。

本科畢業後,她考入復旦大學,開始新的學術征程。每當被問及考研初衷,「想幫助更多的人」,這便是她內心深處的回答。為了解決肝癌患者的痛苦,她聚焦晚期肝癌患者的心理韌性與生活質量。研究得到了國際護理學者認可,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的學習歲月,她領略到了癌症預防與篩查的重要性。「我意識到提高肝癌的早診早治率,方能真正改善患者的預後。」於是,李彩霞開展了六個階段的肝癌篩查研究,成功提高了乙肝患者的肝癌篩查率。

李彩霞從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博士畢業。

然而,她發現,即使能夠發現早期肝癌,肝癌患者及其家庭仍然承受着長期痛苦。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她開始探索如何從根本上消除乙肝,從而規避乙肝相關肝癌的發生。在香港,她聯合國際學者專家,開始了乙肝消除相關研究,尤其關注弱勢群體在乙肝篩查、疫苗接種和治療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每一次研究的突破都更接近答案,回想着一路,很慶幸,正在靠近最初的那個夢想」,她講給別人,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把科研創新書寫在臨床一線

今年年初,經過中山大學嚴格的評選,李彩霞成功通過中山大學「高層次人才計劃」考核,來到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深圳,紮根中大八院,開始了臨床、科研深度融合的職業生涯。在這裡,臨床實踐為科研提供源源不斷的思路,為護士職業成長搭建了廣闊的平台,也切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重回臨床一線的李彩霞,以謙遜的態度向臨床護理前輩們請教學習。

「科研做得好,也得會打針,把科研創新書寫在臨床一線」,在醫院舉行的人才發展座談會上,著名骨科專家、院長沈慧勇教授對李彩霞寄予厚望,也對護理專業向縱深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大八院護理團隊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深受好評。

在李彩霞的背後,這所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以學科建設為工作主線,着力打造「高精尖國家隊」,在不斷提升診療服務能力的同時,強化臨床與基礎的相互轉化,建立以臨床研究部、醫學研究中心為支撐的科學研究中心。2019至2023年,醫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80項,進入全市衛生系統科技第一方陣,先後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等多項重大項目。醫院先後獲批建設廣東省骨科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系全省唯一獲批的骨科疾病領域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廣東省輔助循環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營養代謝和重大慢性病精準防控粵港澳高校聯合實驗室、深圳市強直性脊柱炎研究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重大慢性病精準防控與代謝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省市級平台。

與此同時,中大八院護理團隊緊跟醫院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守安全、保質量」的同時,着力打造特色學科建設發展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年初,成功獲批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點,成為深圳首個擁有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點的醫療機構。5月6日,廣東省護理學會聯合廣東省嶺南南丁格爾護理研究院在廣州召開廣東省護理學會成立95周年暨國際護士節大會。會上,護理部主任符霞榮獲第三屆「嶺南傑出護理工作者」、大外科護士長黃月嬌榮獲「十佳仁心妙手護士」。

符霞介紹,醫院十分重視護理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目前,護理教研室現組建了擁有豐富護理臨床實踐、護理管理和研究經驗的師資隊伍。16名教師中,正高級職稱6名,獲得博士學位者4名,他們在血液透析專科護理、公共衛生護理、重症護理、老年康復護理、骨科護理、癌症防治護理等國家重點醫療衛生領域科研影響力逐漸提升。接下來,中大八院將以專業實踐為導向,致力於培養在專科及專業能力上具有強大理論知識、精湛臨床技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通過高級護理實踐全面推動個體、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健康水平。同時,加強護理頂層設計,夯實護理研究生的培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深圳乃至大灣區護理人才培養作出貢獻。

采寫:南都記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