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衣服還學會了波斯語 廣州這屆年輕外貿人自有生意經

第135屆廣交會正在廣州舉行,展館外又有哪些新鮮事?名叫方堅濱的小夥子是記者之前在地鐵口碰到的外貿服裝商戶。他當時用不太熟練的英語向外商介紹着自己的生意。記者在服裝市場的集中地流花商圈調研時,再度碰到了方堅濱。

今年22歲的方堅濱剛剛從長輩手中接過這家小店鋪,希望闖出屬於自己的事業。

廣州市流花商圈外貿商戶 方堅濱:我是在這個市場註冊的人裏面最年輕的檔主,這家店從我媽媽到我姐姐做到現在,已經14年了。她們現在去了隔壁市場裏面去開拓新的分店。

今年是方堅濱進入這行的第二年,和外商談起生意來還略顯生澀,姐姐陳依聆,成了他的最佳助攻。

在一番溝通交涉後,外商不僅決定先訂購120件褲子,還表達了進一步合作的意願。

巴勒斯坦採購商:每年我們來中國的體驗都很好,這裡服裝的品質和價格我們都很滿意。我們也會告訴很多朋友來中國和中國人做生意。

打拚在「流花」 年輕外貿人自有生意經

姐弟倆來自廣東揭陽,從他們父母這代開始,就在廣州流花商圈紮下根,一直從事着外貿服裝批發生意。多年的打拚,讓姐姐擁有豐富的外貿經驗,對於市場的變化,她也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經。

廣州市流花商圈外貿商戶 陳依聆:以前做外貿的品類比較單一,因為檔口也比較小,沒辦法掛太多樣板。以前也沒有那麼多專業的力量以及專業的平台去作為支撐,現在做外貿的人越來越多,品類越來越豐富,而且流花商圈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廣,所以說有來自全球不同的國家到流花商圈來採購。

姐姐陳依聆有着屬於自己的外貿服裝店鋪。這裡與弟弟的店鋪風格截然不同,也就意味着對標不同的國外市場。十五年前,22歲的陳依聆就是在這裡起步,用並不熟練的英語談下了自己的「外貿第一單」。

經過這些年的打拚,陳依聆不僅能用多種語言跟外商交談,還十分熟悉不同國家客商的貿易習慣,成功率自然高出不少。

在陳依聆看來,弟弟想成為行家裡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每一屆廣交會期間客商密集來訪的這段時間,正是弟弟鍛煉的好時機。

「面對面溝通 沒有達不成的訂單」

廣交會為全球各地的客商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當廣交會的地點和參展客商有變化時,像陳依聆和方堅濱這樣新一代外貿人,會敏銳地捕捉這些變化,並迅速調整。他們也謹記這樣一個樸素的商業智慧:做生意,只要有機會面對面溝通,就沒有達不成的訂單。

這幾年,陳依聆敏銳地發現來廣交會中東客商更多,就馬上自學了波斯語,方便和客戶直接交流。她和弟弟始終牢記父母說過的話:做生意,只要有機會面對面溝通,就沒有達不成的訂單。

(總台記者 喬亞美 孫冰 林銘浩 朱子榮 黎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