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戶外沒問題,這個季節要防備一下這種蟲子

假期是放鬆的時間,很多人在戶外遊玩、露營。

作為皮膚科醫生也想提醒大家,眼下也是蚊子、蜱蟲活躍時節,在遊玩的同時也要做好安全防護。

大家對蚊子應該都很了解,但對蜱蟲可能了解不多,不知道它是否有危害,有的則十分擔心它會引起疾病,例如傳說中的萊姆病。

蜱蟲(圖源:網絡截圖)


上面小紅書用戶曾在網上指出「要是人的話,被叮咬無所謂,要是狗被咬了,就會得病」,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蜱蟲和蜱蟲叮咬。

蜱蟲是什麼?

簡單來說,蜱蟲就是一種長着八條腿會吸血的小蟲子,歸為動物界的蛛形綱[1]



它們的顏色不定,可能是棕色、紅棕色或黑色。體積方面,可以小到針頭,也可以大到鉛筆頭。另外,當它們吸血後,體積會隨之長大,後期顏色也可能呈藍綠色[1]


每年的4月到9月,蜱蟲數量是最多的[1]。它們常常生活在戶外,會隱藏在草地、樹林、灌木叢和其他植被豐富的地方。


因此,最近這季節去戶外露營、徒步、野餐時,就需要警惕蜱蟲叮咬。戶外活動時,蜱蟲可能會附着在人或寵物身上,人和寵物身上的蜱蟲也可以相互傳播[1,2]

怎麼識別蜱蟲叮咬?

蜱蟲不像蚊子,逮着皮膚就下口。它們一般會先選擇合適的位置,然後紮根吸血,並可能會持續幾天到2周不等[1,2]


特別要提的是,蜱蟲喜歡溫暖、潮濕的身體部位,例如頭皮、耳朵、腋窩、肚臍、腰部、腿間和腿彎[3]。因此,識別蜱蟲叮咬時需要重點檢查這些部位,建議連續幾天都要檢查一遍,以免遺漏。


蜱蟲喜歡叮咬的部位[3]


蜱蟲叮咬的表現總體來說並不明顯,大多時候都安安靜靜地吸血,不引起疼痛或瘙癢[4]。認真檢查的話,能夠看到鑽入皮膚的蟲體。


正在營業的蜱蟲


另外,皮膚局部有時候會有短期的發紅、腫脹或不適感,這些通常不算是大問題[4]


穩妥起見,最好也要檢查一下隨身攜帶的衣服和寵物,看有沒有蜱蟲的身影[5]

蜱蟲叮咬有什麼危害?

大多時候,蜱蟲叮咬後都不會有特別的危害,尤其是及時發現並正確移除時。


人們普遍比較擔心的危害是蜱蟲叮咬期間藉機傳播了別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會引起萊姆病、落基山斑疹熱、兔熱病、埃立克體病等,尤其出名的是萊姆病[1]


萊姆病的早期表現一般是叮咬3天~4周後,在叮咬部位出現圓形的紅斑,中心可能比較暗,邊緣會逐漸擴散[4,5]。另外,感染後還可能有類似流感的癥狀,例如發燒、打寒戰、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全身沒力[5]


圖5. 萊姆病的皮膚表現[5]


如果蜱蟲在身體附着時間少於24小時,理論上來說患萊姆病的風險是很低的[3]。如果超過36甚至48小時,風險會相對大一些[4,6]


如果遇到蜱蟲叮咬後出現下列情況,穩妥起見,可以及時就醫評估[4]


  • 自己無法有效去除蜱蟲;

  • 皮疹不斷變大,像萊姆病的那種紅斑;

  • 有上述類似流感的癥狀;

  • 叮咬部位疑似有感染,例如持續疼痛、滲水、化膿。


如果可能,最好是帶上蜱蟲或蜱蟲的照片去看醫生。醫生會對實際癥狀、叮咬情況、抽血結果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真有別的感染,通常針對性使用抗菌藥物就能治癒[3]

如何正確地去除蜱蟲?

不少人可能聽過去除蜱蟲的各種方法,網上也能搜到一大堆。諸如煙頭燙、針挑、打麻藥、敷麻藥、灌酒等,其實都不靠譜。


其實,國際上早就有科學、有效的措施來去除蜱蟲,操作也簡單。步驟大致有這樣幾點[3]


  • 首先是儘快清除蜱蟲,這樣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 使用小鑷子(或類似的物品)儘可能靠近皮膚一端;

  • 以穩定而均勻的力量向上拉動(類似於拔的動作),注意不要扭轉或猛拉蜱蟲;

  • 去除蜱蟲後,用酒精或肥皂水擦洗叮咬部位和手部,起到基本清潔消毒作用;

  • 將蜱蟲沖入廁所,毀屍滅跡;如果要帶給醫生看,可以用酒精泡着,或放在密封性容器中。


圖6. 科學去除蜱蟲[3]

怎樣預防蜱蟲叮咬?

很顯然,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


下面是一些靠譜的預防小技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合選擇[1,2,5]


  • 在樹林、灌木叢或草地上行走時,盡量穿長袖和長褲,甚至可以把褲子塞進襪子里;

  • 優先選擇淺色衣物,這樣更容易發現蜱蟲;

  • 戶外行走時,盡量走在小徑的中間,減少和植物的直接接觸;

  • 戶外活動時皮膚使用20%或以上的避蚊胺溶液,衣物和裝備可以使用含0.5%氯菊酯的產品,這些有助於驅除蜱蟲,減少蜱蟲上身;

  • 戶外活動期間和活動後,注意檢查皮膚、衣物、裝備和寵物;

  • 戶外活動結束後的2小時內洗個澡,有助於去除身上可能有的蜱蟲;

  • 衣服使用後用熱水清洗,有助於去除隱藏的蜱蟲。


由此可見,蜱蟲叮咬大多時候並不嚴重,不用太擔心。不過,考慮到它確實有傳染其他疾病的風險,大家日常親近大自然的時候,最好還是做好防護,減少這種風險。若不幸遇上蜱蟲叮咬,大家切記要科學應對,注意觀察,必要時就醫評估。(醫學校對倪春雅醫生 排版彭蘭嵐)

參考資料

[1] kimberly holland, corey whelan. tick bites: identification, symptoms, and treatment options.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tick-bites. mar 30, 2022.

[2] hansa d. bhargava. tick bites. 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is-that-a-tick-bite. jun 26, 2020.

[3] cdc. tick bite: what to do. https://www.cdc.gov/ticks/pdfs/fs_tickbite-508.pdf

[4] mayo clinic staff. tick bites: first aid. 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tick-bites/basics/art-20056671. dec 10, 2021.

[5] nhs. lyme diseas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lyme-disease/. jul 05, 2021.

[6] linden hu. patient education: what to do after a tick bite to prevent lyme disease (beyond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what-to-do-after-a-tick-bite-to-prevent-lyme-disease-beyond-the-basics/. uptodate. mar 2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