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點白天瞬間變黑 衝上熱搜的「長沙天黑了」咋回事?丨封面深鏡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張崢

4月29日中午,長沙城區多地天空驟然由白天變成「黑夜」,風雨大作。

「我以為天黑了,一看手機是中午,今天長沙的暴雨前奏,讓我很難分清白天和黑夜。」自由職業者李飛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因為平常作息不是很規律,今天起床的時候看到天空顏色是烏黑的,還以為自己睡到了晚上。

長沙天色驟變也引髮網友激烈討論。(微博截圖)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微博@湖南天氣發佈消息稱,29日12時許,包括嶽麓區、寧鄉市在內的長沙多地迎來強對流天氣,大風暴雨來襲,能見度顯著降低,雨水時段,天空不時有冰雹飄落。強降雨來襲,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頻頻登場,湖南天氣溫馨提示,注意避開低洼積水路段,提前做好防範。

「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天黑了,長沙路燈都亮了 」……相關話題讓長沙衝上熱搜,天色驟變也引髮網友激烈討論。

長沙「秒變天黑」 多地再迎暴雨?

電光火閃,烏雲壓頂,親歷者感慨:今天中午的長沙,有種《後天》的即視感。不過,氣象專家表示,這並非什麼末日,而是烏雲密布、雲層太厚,陽光穿透不過去,加之雲層里有很多水汽,才導致天空變黑。

網友晒圖

此前,長沙市氣象台2024年4月29日11時52分發佈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計長沙縣、雨花區、開福區、天心區、湘江新區、芙蓉區12時至18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最大小時雨強30毫米,並伴隨冰雹、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致災風險較高,請注意防範。

4月29日,知名氣象科普博主「中氣愛」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冷暖空氣對峙激烈,深對流活動加強,天氣也會變得更加激烈。「在五一前,冷空氣主力將深入南方,和暖濕氣流主力激戰。5月1日白天到5月2日,隨着冷空氣滲入華南,我國南方大部的大氣能量將大幅減弱,暴雨、強對流會熄火,但不會徹底結束。」

據中氣愛介紹,5月3日起,隨着冷空氣勢力的撤退,副熱帶高壓將帶着強烈暖濕氣流再度北上,新一輪暴雨和強對流將在南方出現,一直到假期結束。「由於本次冷暖空氣都很強,不排除再度出現10級以上雷暴大風、冰雹甚至龍捲風等極端強對流天氣,請大家務必注意安全。」

湖南省氣象台預計,29日至30日白天,湖南省內自北向南有一次強降雨、強對流天氣過程,29日湘中、湘南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並伴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30日晚開始,自北向南轉為多雲天氣。

未來十天,湖南雨日雨量整體偏多。強降雨、對流過程主要集中在:29日至30日白天、5月2至4日、5月6日晚至7日;未來十天湖南氣溫起伏大,其中4月29日至5月1日有冷空氣影響湖南,30日湖南氣溫降幅將達8℃左右。

近期我國強對流天氣頻發 應當如何應對?

「我國的強對流天氣主要發生在4-9月,短時強降水是我國影響最廣泛、發生頻率最高的強對流天氣,但極端小時降水量分佈與短時強降水存在較大差異。」4月29日,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在我國,華北和華南地區雷暴大風發生的頻率高,其次是黃淮、江淮等地區。冰雹在北方和西部山地發生頻率更高,最大直徑≥20mm 的大冰雹主要發生在平原邊緣,鄰近山區,下午最多。

據周兵介紹,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平均地表氣溫上升速度為0.15℃/10 年,預計到本世紀中期,變暖仍將持續,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將進一步凸顯。氣候變暖以及極端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已經對我國自然系統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儘管氣候變化與強對流活動關係並不直接,但氣候變化導致大氣不穩定性加大是事實。

對於近期多地頻發的強對流天氣,各方應如何應對?「強對流天氣災害防範需要氣象部門、應急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共同來應對。」周兵解釋道,針對強對流天氣的特點,氣象部門需要加強衛星資料、雷達資料和風廓線資料等的應用,提升滾動監測、預報和臨近預警和服務能力,並切實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應急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以及社會需要完善政府主導體制、部門聯動機制、社會積极參与機制和應急響應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全社會風險意識培養。」

如何利用科技引擎更好地預防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

「強對流天氣的精密監測方面,除了常規地面觀測和重要天氣預報外,經過質量控制的目擊者或者氣象信息員報告,將是提供更高時空分辨率強對流天氣實況監測的重要直接來源,而經過質量控制的互聯網提供的強對流天氣信息將是天氣實況監測有力補充。」

周兵向封面新聞記者解釋道,我國正在布網建設的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觀測,能夠進一步提高對對流系統中降水粒子的相態識別能力,從而提高對冰雹、雷暴大風、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能力和定量降水估測精度;相控陣多普勒天氣雷達展示出的快速掃描能力,也將在未來提供更高時空分辨率的雷達資料,來進一步提高監測強對流天氣系統的精細結構的能力。發展智能強對流預警客觀支撐系統,提升精準預警和風險預警能力。

針對強對流天氣的特點,需加強氣象與政府和社會聯動機制和能力建設,包括:完善政府主導體制、完善部門聯動的防災減災機制、完善社會積极參与防災減災機制、完善應急響應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應急培訓。完善應急預案,細化應急流程,實現「早」提示、「早」預警、「細」分析、「准」預報、「快」響應、「廣」聯動,遞進式、全鏈條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和「叫應」服務及應急響應;多措並舉,提升監測、預報預警和風險預警能力,完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系統,發展智能預警客觀支撐系統,優化預警快速發佈系統;加強科普和防災減災宣傳,培養全社會風險意識,提升民眾自我防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