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失眠的夜晚,王耀慶與大提琴「飆戲」

一個人、一把琴、一個失眠的夜晚……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展演劇目,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後浪新潮演出季作品《低音大提琴》日前迎來首演。演員王耀慶挑戰單人劇,講述一位低音提琴手關於事業、愛情、渴望的思索,在自己獨特的「防空洞」里尋求一方心靈的凈土 。本輪演出將上演至5月5日。

《低音大提琴》的故事源自德國知名編劇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精心創作,他繼承了德語文學中書寫小人物的傳統,把焦點對準社會地位邊緣的小人物。在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疏遠,這些都在聚斯金德筆下那些「小人物」以及他們「窄小」的生存空間中得以清晰展現。該劇於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後,便在眾多劇院上演,受到廣泛好評。隨後,該劇被譯成多種語言,成為歐洲話劇舞台上長盛不衰的經典劇目。

當談起單人劇中的戲劇衝突,王耀慶表示:「戲劇衝突並非僅局限於舞台之上,就像在這部劇中,大家會看到一個平凡人好像被困在一個地方,這個困境是我們心理造成的?還是由於其他的原因?我們期待觀眾能夠體會到,這種衝突並非源於外部困境,而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掙扎與選擇。」

這場單人劇沒有眼花繚亂的燈光,沒有激烈的肢體衝突,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一個低音提琴手的自言自語和一把默默聆聽和忍受的低音提琴。劇中的樂手,與自己終日相伴的大提琴之間,也不乏精彩的「對手戲」。雖然低音提琴不會說話,但主演王耀慶憑藉細緻傳神的肢體語言,張弛有度的台詞功力,釀造出時而深沉內斂,時而富有激情的情感起伏,圍繞着它展開一連串有關回憶、思索和遐想,將這把原本靜默不語的樂器,塑造成一位心照不宣的「最佳配角」。

當然,這把低音提琴只是一個載體,王耀慶說:「在這個劇本中,說的是一個低音提琴手,一個樂手的故事。但是他關心的事情,他所能夠理解的世界,其實跟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強調大家都可以來這個故事裏找到你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把琴可以是任何的東西,比如攝影師的攝影機、編輯記者的那台電腦等等都和這把琴一樣,承載着每一個人背後的故事。」

此次《低音大提琴》全新舞美設計由沈力打造,他用木質柵欄結構做弧形牆壁,把整個房間做成了低音提琴的切面,一根支撐柱橫亘在演區中部——如果你用一根內窺鏡深入真實的低音提琴琴身,就會發現這個設計完全來自真實的琴廂結構,這是沈力與導演楊溢共同埋下的彩蛋。該劇採用的舞台表現形式是在小劇場,所以也為這部戲帶來了更多的直觀感。當演員在舞台上真情傾訴,觀眾們就像他的老朋友們。舞台整體寫實、有序,也增加了觀眾的心理認同感,拉近了觀演距離。

  作者:王筱麗

文:王筱麗圖:陸宇爍 攝編輯:宣晶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