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全是「假貨」?南極人濫賣吊牌吃惡果,這4家品牌或重蹈覆轍

買衣服,一些叫得上名字的老品牌,現在已經成了「假牌子」!很多品牌商自己不生產,只給小作坊做貼牌,牌子看起來還是那個牌子,但質量已經完全沒有保障。

現在網購發達,很多人也都喜歡從網上買衣服,看不到實物,就衝著差不多的品牌去買,總感覺有牌子也能有質量保證。殊不知很多耳熟能詳的品牌,已經是掛羊頭賣狗肉,自己不生產,把品牌賣給小作坊讓他們用,根本不管產品質量如何

這就是俗稱的「賣吊牌」,品牌商啥也不幹,只等着按時收錢!賺錢真這麼簡單?背後的代價又是什麼呢?

瘋狂貼牌

作為一個保暖內衣品牌,誕生於1998年的南極人紅極一時,成立4個月就拿下了1億銷售額,此後十年間,成為很多人買保暖內衣的首選,但後來走上了賺快錢的路,這個品牌逐漸成了「爛貨」的代名詞。

最初,南極人專註於保暖內衣行業,有自己的工廠和生產線,自己生產自己管理,品控也做得很到位。過硬的產品質量,也為這個品牌積累下不少忠實買家。

不過,這一切都因為南極人老闆的一個想法,發生了徹底轉變。當時市場上,除了南極人之外,還有很多小品牌甚至沒品牌的保暖內衣。作為一個業內人士,南極人老闆發現,這些保暖內衣質量並不差,只是沒有品牌,得不到消費者認可。

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南極人老闆腦袋裡誕生了。既然對方質量不差就差品牌,那把自己的南極人品牌給他們用,豈不是一舉兩得?

一方面自己賣品牌能收到錢,另一方面相當於擴大了自己的產能,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嘗試後,南極人老闆在賣品牌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最初,南極人老闆還稍微謹慎一點,對產品質量還把把關。後來隨着貼牌的廠家越來越多,逐漸發現自己的工廠完全可以取消了,直接找那些貼牌工廠做就可以了

品牌越賣越多,管控越來越松,南極人的產品質量也不出意外地越來越差。不過,對南極人老闆而言,越多工廠使用他的品牌,自己就能收到越多錢,至於產品質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賣吊牌和自己生產比起來,又省心又省力賺錢還多,南極人老闆從此以後步子越邁越大,除了在保暖內衣領域之外,還把品牌賣到了日用、服飾、戶外和食品等行業,甚至有螺螄粉還貼牌南極人,從此之後「萬物皆可南極人」

賣吊牌就如嗑藥,一時賣一時爽,一直賣一直爽!這些年來,南極人通過一張品牌授權書,就能大把地從對方那裡收錢。

只要貼上南極人的品牌,每賣出一件產品,就得支付給南極人15%的利潤。這樣的抽成,讓南極人一年到頭啥也不用生產,就能賺十幾個小目標。

盛極而衰

因為自己沒有任何投入,靠着賣吊牌,南極人的毛利潤達到驚人的97.06%,這真是操着賣白菜的心,賺着賣白粉的錢。

2015年,南極人悄然改名「南極電商,然後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成功登陸股票市場,成為我國股市上有名的「吊牌之王」

如此違背市場規律的發展模式註定不能長久,2020年,南極人的營收達到頂峰後,開始迅速滑落,2022年開始出現虧損,然後一直持續至今。與虧損相伴而來的,還有南極人屢屢登上成品抽檢黑名單。因為疏於質量管理,南極人授權產品因為質量問題不斷被投訴。

其實,早在2016年,南極人的口碑就開始下滑了。因為品牌授權商沒有任何門檻,唯一的要求就是能給南極人品牌方分錢就行,良莠不齊的產品紛紛貼上南極人的牌子,其中大部分又都是害群之馬。

畢竟,正規想要做產品的廠家,怎麼會隨便用別人的牌子呢?要給南極人交15%的貼牌費,那加盟商為了多賺錢,只能大力壓縮成本,由此帶來的就是產品質量嚴重下滑

從蠶絲被、內衣、衝鋒衣等日用服飾,到捲髮器、按摩棒、電推剪等小家電,大量標着「南極人」品牌的產品,遭到大量消費者吐槽投訴,登上各地產品質量抽檢黑名單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極人再也不是當初那個保暖內衣第一品牌,而是名副其實的「吊牌大王、爛貨之王」。

好好的一個品牌,淪落到現在人人喊打,一遇到就繞路走,如此境遇不免讓人惋惜的,當然,這一切從賣吊牌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消費者拋棄它。

賣吊牌的同行

類似南極人這種買吊牌的品牌,在我國其實還有好幾個,其中也不乏比南極人更大的品牌,如恆源祥俞兆林北極絨拉夏貝爾

恆源祥羊羊羊!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陪伴了一代人,其生產的羊絨衫、羊絨大衣等,憑藉著過硬的質量,在中高端佔據了一席之地。

說起來,恆源祥才是賣吊牌的第一人,不過最開始它淺嘗輒止,沒大規模採用這個模式,等到南極人通過這個模式發展起來之後,恆源祥看着人家賺了錢,又忙不迭地把這個模式重新撿起來。

和南極人一樣,良莠不齊的生產商,都貼上了恆源祥的品牌,產品質量大幅下降。消費者上當一次之後,開始對恆源祥喪失信心,原本的忠實客戶紛紛棄它而去。

俞兆林最初創建時,是一個靠着技術打市場的品牌,憑藉著創新科技面料研發出輕薄舒適的保暖內衣。之所以如此重視技術創新,因為它的創始人就是技術出身。

剛開始,俞兆林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迅速在市場上打響了品牌。就在企業漸入正軌之時,創始人不知為何突然改變經營策略,一頭扎進了「賺快錢」的泥潭。

短期利益驅使下,俞兆林也開始了自己的賣吊牌之路,之後自然也難逃口碑下滑消費者拋棄的結果。等到想要改變這個局面時,俞兆林在消費者中的印象已經固化了,積重難返之下錯失了發展機會。

北極絨和拉夏貝爾,基本也都是重複其他品牌的老路,先打出自己的品牌,然後開始賣給其他廠家使用,最終把自己玩慘甚至玩死。曾經紅火一時的女裝品牌,拉夏貝爾最終走上了破產之路。

害人害己得不償失

賣吊牌,雖然賺到了快錢,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畢竟好不容易打造出來的品牌,因為良莠不齊的產品砸了口碑丟了市場,最終受傷的依然是自己。

我們普通人都能想明白的道理,那些打造出一個品牌的創始人,沒理由想不明白,明知道結果不會好,為何還要選擇這條路呢?梳理這些品牌的發展之路,我們不難發現,選擇賣吊牌可能也是他們的無奈之舉。南極人的發展歷程,就能看出端倪。

創立之後4個月,就實現了銷售破億的奇蹟,到2004年,南極人銷售輕鬆突破10億元,穩居行業龍頭地位。但花無百日紅,南極人很快就迎來了發展瓶頸期。

2008年,南極人銷量大幅下降,大量工廠被迫關閉。經過市場調研發現,保暖內衣作為貼身且耐用的衣物,消費者更換頻率不如外套那麼高,再加上當時世界金融危機,兩方面作用下形成了行業寒冬。

南極人工廠停工,產品大量積壓,原本紅紅火火的事業瞬間冷清下來,品牌創始人為了擺脫困境,開始謀求轉型。擺脫以前那種重資產模式,只賣品牌不自己生產產品。

砍掉了工廠之後,南極人幾乎卸掉了所有負擔,開啟了「穩賺不賠」的賺錢新階段。不過有得必有失,賺錢輕鬆的同時,南極人的品牌口碑也在迅速下滑。

其實,在各行各業之中,賣吊牌的絕對不只是以上提到的這幾個,電器甚至醫藥行業,甚至也存在這種現象。

無論選擇何種策略,這都是老闆自己的事,但作為一個品牌,完全不承擔管控質量的責任,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當大量質量低劣的產品湧向市場時,第一個受害的就是消費者,但上當之後,這份傷害又會反噬品牌自身。就如南極人一樣,以前覺着這個品牌還是質量保證,現在大部分人幾乎連看都不看,在購物平台刷到了也是趕緊划走,連進店看看的機會都不給。

創一個好口碑的品牌很難,但要毀掉一個品牌很簡單。只要有一批不合格的產品推向市場,一個品牌基本就砸了。嚴把質量關,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往而不勝,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往往越簡單的道理,做起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