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浦路服裝店陸續開工:批發難做先爭取零售,囤的春裝可以當秋裝賣|小店自救①

「進來看看好來,我們夏天的衣服都到了。」上周末正式開工,凱旋城韓國館一樓服裝店Fang的老闆娘劉女士用最快的速度將新進的夏裝上架布置好,把店裡留着的新款春裝全都搬回了家,打算8月秋裝上新的時候再擺出來。

新染了頭髮、畫了全妝、戴上了「金算盤」的吊墜,在服裝店射燈的光線下,老闆娘光鮮亮麗得如同一名招牌模特。「既然開工了,精氣神也要一起開工。」

開工後立即「春夏交替」,積壓春裝打算當秋裝賣

「如果你去年這個時候來,我這裡肯定全是堆滿的,衣服下擺都要翹起來的。」劉女士抬起手臂對着店內畫了一個大圈示意。如今這個「圈圈」里,掛滿了夏裝的衣架下,只有些零零散散、還未拆封的服裝。

因為沒有「撲撲滿」的感覺,這家服裝店看上去已經不太像是批發店,根據服裝色系排列組合布置過後,和精品服裝店的差距似乎都小了不少。

上周末回到店裡,劉女士第一時間就進行了「春夏交替」,店裡幾乎找不到一件長袖外套,掛着的是她上周進的所有薄款夏裝,總價大概6萬多元。非常時期,「大手大腳」慣了的她也不得不「收」一點:稍稍控制成本,一邊開工做生意,一邊再觀望一下形勢。

那被「替」下來的春裝怎麼處理呢?劉女士的選擇是:先堆在家裡。進入夏天后,銷售偏厚重的春裝,實在是一件影響顧客心情的事,還不如乾脆等到了8月秋裝上新,再一同擺出來展示。

「稍微懂行一點的肯定也看得出來是過季款,賣不出3、4月份的價格。不過今年情況特殊,我們只求少虧一點就行,賺一點是一點嘛。」

批發生意難做,就先靠本地零售

店裡貨品數量不多,老闆娘就在陳列布置上多下點功夫:粉白色系的全都在右手邊,深藍、淺藍色略略岔開,最有夏日小清新感覺的綠色系被擺在了門口。沒一會兒就有兩位結伴而來的女生停下了腳步打量起了一條綠色小碎花的連衣裙。

「進來看看好了,我們夏裝都是上個禮拜剛剛進的。」新染了頭髮、畫了全妝、戴上了「金算盤」的吊墜,在服裝店射燈的光線下,老闆娘光鮮亮麗得如同一名「活招牌」。

劉女士說,近年來七浦路的主要客戶群體已經慢慢向長三角一帶的經銷商傾斜,平日里每天都能看到一輛輛大巴士開過來,又帶着大袋大袋的衣服駛離。如今人員來往出入不便,批發生意難做,她便將重點放在了本地零售上。「我們每天都會有開單,不過和以前肯定是不能比的,比如有的女生以前一買就是7、8件,現在買1、2件的會比較多。」

七浦路服裝市場的店鋪基本都是從上周起陸續開工,同行們尚未全部回來,顧客回歸的速度可能還要再慢一些。因此,對於劉女士而言,不算其他開支,一年30萬元的房租就是擺在眼前的頭等大事。畢竟,自3月7日起就基本暫停營業的服裝店幾乎已經3個月沒有收入了。

談及此處,劉女士的心態還算平穩。經過協商,雖然凱旋城暫時沒有減免租金的政策,但已經承諾將租賃合同的期限免費推遲3個月。「大家都不容易,能有一些優惠也是好的。希望情況能儘快穩定下來,生意慢慢恢復,一切就都好起來了。」

七浦路服裝店陸續開工,又見到了熟悉的黑色塑料袋

記者昨天走訪了七浦路服裝批發商圈,相對興旺、新七浦之類的老牌批發市場,聖和館、韓國館等年輕一些的商場開業商鋪更多,上新比例也更高一些。

不過老牌市場也依然有忠實顧客前來捧場,新七浦服裝市場正門前,記者就遇到兩位中年女士邊端着手機掃場所碼,邊向門口的保安詢問:「店開了么?4樓和5樓的呢?」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她們出示了掃碼結果,興沖沖地往商場里走去。

走在狹窄的過道上,不斷能看到兩邊擺在店門口的衣架上打出的「25元」、「清倉價」的標籤。店老闆和顧客講價講出了苦口婆心的架勢:「以前這一件我至少賣你200塊吧?現在你等於買一件送兩件。」說完又似自嘲地搖搖頭,「過去我好像也是這麼做生意的,但這回是真的不求賺了,多清些庫存也好的。」

也有零售店老闆前來進貨,熟悉的黑色塑料袋又「重出江湖」。朱先生在浦東有個沿街小鋪面,疫情前至少一周要來七浦路3、4次,聽說批發店終於陸續開工,便第一時間趕了過來。他向記者直言,「黑色塑料袋」肯定是沒有以前「裝得滿」了:「服裝和其他不一樣,時間過了就是過了。他們最近去拿貨,上游市場夏裝已經收尾了,選擇餘地不大。再等等吧,秋裝上新的時候希望能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