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開掛」、「神奇」……這些詞在中文互聯網的世界裏都被用來形容印度。當你了解到印度人對於珠寶的執着,就會對這個神奇的國家又多一份認知。
圖片來源:baidu.com
印度人「再窮也要戴珠寶」,女人們要買就買一整套,從頭到腳安排好。
圖片來源:baidu.com
而男人們是「無珠寶,不男人」,不管是馬路牙子邊的突突車司機還是露天菜市場的賣菜大哥都能戴一手的大金戒指。
圖片來源:baidu.com
這一刻,你會發現,珠寶在印度是多麼有意義的一種存在,它跨越了印度嚴重的男女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不論男女,不分貴賤,珠寶面前人人平等。
印度人對珠寶的喜愛是祖傳的,卧莫兒帝國時期,造泰姬陵的那位皇帝就對珠寶設計頗有研究,搜集各種寶石往泰姬陵的大理石牆壁里鑲,自己的專座——孔雀王座也是用黃金鑲滿寶石。論壕氣,這大概就是龍椅界的頂流了吧!
圖片來源:baidu.com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產鑽石的國家,1725年在巴西發現鑽石以前,印度都是鑽石的唯一產地。克拉這個詞都是印度發明的。不光是鑽石,喀什米爾的藍寶、曼納爾灣的珍珠……如此地大物博,難怪大航海時期的歐洲人都嚮往着去印度搞海外代購。
圖片來源:baidu.com
這麼一塊寶石資源豐富的地方,在殖民時期就被稱為 「帝國皇冠上的寶石」,被大英帝國白嫖了不少寶石。印度鑽石礦的元祖——戈爾康達鑽石礦在十七世紀鑽石產量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頂級珠寶的代名詞。很多歐洲皇室保留的鑽石,都產自這裡,包括英國女王皇冠上鑲嵌的世界上最貴鑽石——光之山鑽石。到現在印度還想着怎麼把光之山鑽石要回來。
圖片來源:baidu.com
不過上面那些都是往日的輝煌,長期無節制的開採讓印度鑽石礦幾乎被掏空。如今靠其廉價的勞動力加工着世界半數以上的鑽石。上半年忙於抗疫封城,近20萬鑽石加工工人歇業從印度城市蘇拉特返鄉,導致南非的開採業務縮減、比利時的礦商取消鑽石拍賣、全球鑽石零售店關閉。
文化差異下,人們刷存在感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皇帝選擇在名書名畫上狂蓋印章,有的皇帝卻選擇在寶石上面刻上自己的名號或是詩文。
文化差異
圖片來源:baidu.com
這種獨特的印度風寶石雕紋方式,讓殖民時期來印度薅羊毛的歐洲珠寶人找到了靈感。卡地亞經典獨特的水果錦囊風格就來自印度裝飾藝術與寶石雕刻工藝。
1936年卡地亞第一條Tutti Frutti(水果錦囊風格)項鏈
圖片來源:baidu.com
卡地亞Tutti Frutti 夾針 約1925年
圖片來源:baidu.com
卡地亞以印度為靈感來源的大君項鏈
(the Maharajah necklace)
圖片來源:baidu.com
和印度聯繫緊密的歐洲珠寶品牌不光卡地亞一家。尚美、梵克雅寶等都曾轉向過利潤豐厚的印度市場,並在珠寶中融合了印度色彩、圖案和形式。例如boteh等典型的印度圖案、長流蘇和珍珠串形式的珠寶、彩色雕刻寶石、動物頭手鐲等。歐洲珠寶界也曾掀起過印度異域風潮。
梵克雅寶Priya 長項鏈上的印度風雕紋紅寶石主石
圖片來源:baidu.com
曾經的卧莫兒王朝珠寶極致奢華,殖民時期的印度風融入了西方珠寶設計。如今的印度,不分男女、貧富,珠寶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已標註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
編輯:張佳琦 審核:蔡智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
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