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都服裝到底有多牛?在我的印象里,紅都服裝店,都是「御用」裁縫,為什麼說是御用呢,早在80年代,來紅都制衣的「通行證」是持有省部級以上的介紹信,能穿着紅都服裝出席重要場合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還有啊,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張主席像,身着的,就是「紅幫」高手田阿桐師傅給主席親手定製的,經過改良的中山裝。
紅都更是一直給領導、出國人員、團體定製、外國首腦駐華使節等等定製服裝的。像亞運會奧運會,航天部門,都是他們提供的量身定製。
值得一提,我還一直引以為驕傲的是,我的結婚禮服——一身改良旗袍也是紅都量身定製的。
在紅都制衣放開限制後,家裡的老人幾乎每人量身定製了中山裝,但是不舍的穿,只為了留作紀念。
為什麼是「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
這是清末民初名詞,當時,寧波是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 「紅幫裁縫」是現代中國服裝史上的稱呼,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第一反應就是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21家服裝店208名紅幫裁縫遷往北京,其中最著名的金泰、雷蒙、鴻霞、造寸、波緯、藍天、萬國七家合併成立「北京市友聯時裝廠」即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的前身。紅都之名,寓意紅色首都,也有紀念「紅幫裁縫」之意。
迄今為止,「紅都」是全國唯一一家保存中山裝傳統製作技藝的企業。由於中山裝製作技藝有着複雜、獨特、純手工、難以模仿的特點,因此,經幾代「紅幫」高手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將中山裝的製作技藝傳承至今。
而我在幾年前採訪了紅都的蔡金昌師傅,田阿桐就是蔡金昌的親傳師傅。
記得當年採訪蔡金昌師傅時,是在東交民巷28號紅都公司,這個市中心的地理里位置決定了這個公司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公司樓下有個紅都的銷售門店,採訪前我走進去參觀了一番,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服裝店,都是木質裝修風格,古樸大氣,四周牆上掛着不少老照片,再加上陳列的大都是中山裝西裝旗袍等這類的服裝,所以感覺這個服裝店格外的莊嚴肅穆。在一側靠牆的展示柜上,陳列着一套「毛式中山裝」,旁邊有一張照片,是身着中山裝的主席坐在椅子上,請注意,這裡是不讓照相的。其他幾面牆上也掛着歷屆領導人身着紅都定製的服裝的各個場景照片。
看着牆上的照片,都是過往的久違的熟悉的領導人,很有年代感,都是小時候經常從新聞聯播里聽到的名字,記憶久遠的容貌。我是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看着這些照片回憶着那些年照片背後的歷史瞬間,感覺跟電視里看到的更有不一樣的親近感。正看着出神兒,被接待人員的禮貌問候,打斷了回憶,隨後我被請到一個會議室里,等待蔡金昌老師。(有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