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篇一律的美漫歷史中,蝙蝠俠黑暗扭曲的性格殺出了一條血路

美國漫畫儘管有着歐洲血統的起源,但難以否認的是,真正使美國漫畫聲名大噪的,還是今日讀者更為熟悉的美國本土產物:超級英雄


從超級英雄的始祖超人(Superman降臨到地球上起,直到今日,超英漫畫仍佔有美漫市場半數以上的比例,其所累積的龐大數量絕不是三四頁的篇幅便可介紹完畢。


△以超人為封面的第一期《動作漫畫》,由創作者之一喬. 舒斯特


然而不管在發展歷史、角色塑造以及其中建構起的宇宙觀上,仍有可能做個簡單的統整介紹,因為超級英雄雖各有不同,其實也都有着幾分相似。


還有,這本書最關心的問題在於:在超級英雄們雄踞的美漫市場中,紀實性的圖像小說會如何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又如何從其中殺出一條生路?



多虧了今日發展成熟的漫畫研究學科,美國漫畫的發展歷史獲得了明確的分野與名稱。


就像西洋藝術史區分成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等等不同時期一樣,美漫發展總共分成了黃金、白銀、青銅三段時期,而分類的基準基本上是以代表性角色出現的年代作為劃分。



至於在黃金時期之前出現的漫畫發展,也就是自托普佛的圖畫故事傳入到報紙漫畫興盛的這段時期,同樣有個金屬類的名稱:白金時期。


在漫畫開始取得報紙以外的獨立地位以後,到了1933年,美國終於出現第一本符合今天「美式漫畫書」定義的刊物《馳名連環畫:漫畫嘉年華》(Famous Funnies: A Carnival of Comics)。


雖然名稱為「漫畫書」,但美式漫畫書在發行連載的形式上其實更接近「漫畫期刊」的意義。



而這部共36頁的《馳名連環畫》,集合了當時美國報紙上知名的漫畫角色,可以當之無愧地作為美國漫畫代表;更重要的是,它從此奠定了美式漫畫書的基本格式:


在之後的1938至1956年間,美式漫畫書幾乎未加變化地採取同樣的頁數、介於報紙與書籍之間的印刷開本(約38×28 公分),當然還有那吊人胃口的期刊發行方式。



美式漫畫書於是以這樣一貫的形式,迎來了超級英雄的全盛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的出現,首先必須提及的就是孕育出超級英雄的搖籃《動作漫畫》漫畫期刊。


1938年,《動作漫畫》由國家漫畫出版社(National Comics Publications,即後來鼎鼎大名的DC漫畫)首度發行,也正是這部漫畫期刊將至今魅力依舊不減的明星主角超人帶到全世界讀者的眼前。


這個來自地球之外、除了秘密弱點之外幾乎完美無瑕的超人形象,在問世之後很快便獲得大眾歡迎,也成了後代幾乎所有超級英雄的範本。



在隨之而來的二次大戰與經濟大蕭條等等政治社會背景下,這種「正義必勝」或是「美國救星」的形象,當然不難想像它們會受支持的原因。


甚至在超人之後,出現於1940年代的美國隊長,更是直接將這種國家認同套用在角色名稱上。


雖然後來結合了自身的復仇者聯盟故事,但是不可否認地,美國隊長一開始設計出來的目的,便是作為美國國家形象的宣傳


在戰爭時期,用人人容易理解的漫畫媒材,激發起民眾的愛國情操與認同。



實際上,很少有作品如此毫不掩飾地作為戰爭宣傳品,因此不意外地,當年《美國隊長》的創作者一度受到反戰人士的抗議,甚至恐嚇。


不過,就如極端的和平主義者通常只佔了社會少數,《美國隊長》受歡迎的程度並未因此降低,反而獲得更高調的支持。


於是,就在超人和美國隊長等先驅們的帶領下,不僅《動作漫畫》繼續創作出席捲全球的英雄角色,其他的漫畫期刊與出版社也陸續加入充滿超級英雄存在的奇幻宇宙,使美國漫畫幾乎等同於超英漫畫的同義詞。



DC、後來更名為漫威Marvel)的亞特拉斯漫畫(Atlas Comics)、從《馳名連環畫》到發行第一本《迪士尼漫畫》的戴爾(Dell)出版社,再加上主打青少年英雄的阿奇漫畫(Archie Comics)


這幾家漫畫出版社,不僅在當時可說是主要的超級英雄產生器,更在歷經接續的白銀與青銅時期後,結合起稱霸全球的好萊塢電影工業,迄今依舊雄踞市場、屹立不搖。


△《亞人》1941年發行的《美國隊長》漫畫第一期



無論金銀銅時期,對於今日圖像小說的發展而言,更重要的問題在於。


在最初的熱潮過後,儘管超級英雄漫畫仍佔了美國漫畫創作的大宗,但美漫是否還能走出其他的路徑?


這個問句,或許應該先由顛覆一般超級英雄形象的角色來回答。



1986年,超級英雄作品的行列里,出現了一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雖然,讀者大眾對原本屬於DC漫畫旗下的蝙蝠俠角色並不陌生,但蝙蝠俠的故事實際上是由不同作者輪番創作,因此不同篇幅里的蝙蝠俠也擁有各自不一的性格、配角與背景設定等。



這回出自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筆下的版本,和以往作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強調了蝙蝠俠這名反英雄(antihero)黑暗性格


而就在同年,又出現了艾倫.摩爾的《守護者》


在這部史上唯一獲得雨果獎這項文學大獎的漫畫作品中,幾乎每名「英雄」都有着各自的掙扎與扭曲。


和具有光明正義形象的超級英雄漫畫相比,《黑暗騎士歸來》和《守護者》的角色顯然呈現出更深沉嚴肅的人性探討。



英雄漫畫的主人翁也會擁有缺陷,不僅是來自外星的石頭這種表面上的弱點而已,而是和普通人類一樣具有內在掙扎的黑暗面。


從這兩部作品的叫好叫座來看,反英雄們並不會因為暴露出深層的黑暗性格而失去魅力,反而使讀者們在主觀認同上,更能理解這些經歷巨大痛楚、最終突破自我的角色,如此才是讀者們心目中的真正英雄。



正因如此,無論作者本人同意與否,在「圖像小說」一詞的意義逐漸受到認可的時代,這兩部集結成冊的作品由於它們的嚴肅主題與基本上兒童不宜的特色,一再被當作圖像小說的範例,用來證明與一般漫畫的根本不同。


而彷彿作者們事先約好般,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紀實作品《鼠族》也在相當接近的時期開始連載,這些帶有新視野的作品於是接二連三地突破美國漫畫讀者的眼界。



在這樣的潮流之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選擇跳脫超級英雄的世界,嘗試起紀實或虛構的獨立創作,現代意義的圖像小說開始展露頭角。


最後,在60年代嬉皮風的影響之下,挑戰常規的地下漫畫(underground comix)也開始打破各種主題上的禁忌、衝擊既定價值觀的體制。



雖然早期的地下漫畫不久便趨於式微,但這些作品無疑為後來的另類漫畫帶來啟發,漫畫家們抱持着藝術實驗精神,嘗試着各種可能的漫畫題材。


另類的圖像小說,於是在競爭激烈的超級英雄主流漫畫之外,獲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有趣的是,在眾多風格各異的獨立作者之外,另一項使美國漫畫打破超級英雄這種既定形象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在大約同時期藝術史上的一項重要階段:


擁抱大眾文化的美國普普藝術Pop art)。



正統美術與大眾文化兩種乍看之下互不相容的範疇,卻在普普藝術家搭起的橋樑上,對美國漫畫界產生了難以忽視的影響。


普普藝術家羅伊.李奇登斯坦,便是作為橋樑的代表性人物。不過,包括評論家和一般觀眾在內,一開始幾乎都認為李奇登斯坦的做法根本不叫藝術。


△李奇登斯坦《溺水之女》,油畫與合成顏料。


尤其,當李奇登斯坦首次於1963年發表他的巨幅油畫《溺水之女》(Drowning Girl)時,令當時觀眾全都為之傻眼,因為這偌大的畫面竟是直接擷取自DC漫畫《秘密之心》(Secret Hearts)其中一期的全版彩頁部分。



但就像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的例子一樣,普普藝術家在當時驚世駭俗的做法,如今已普遍獲得肯定。


普普藝術探索的是大眾文化的本質,他們刻意直接挪用日常文化中大量印刷的商業圖像,並且經常將這些平常被視為不重要的瑣碎物件,放大到不對等的巨大規模,逼使人們正視、思考它們在生活中的存在。



李奇登斯坦接下來的作品,也像這樣不斷擷取漫畫中的技法,例如粗黑輪廓線、網點及對話框等等。


而隨着普普藝術逐漸受到正統藝術的承認,也連帶地承認了其中漫畫媒材對於當代生活的重要性與藝術價值。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拯救」了美國漫畫,更多的漫畫家以面對真正藝術的態度進行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願意以賞析嚴肅作品的角度欣賞漫畫作品



至此,漫畫終於不再只被視為通俗文化產物,僅能徘徊於藝術範疇的邊緣,而是堂而皇之地踏入了藝術史的殿堂。


或許可以說,儘管選擇了和歐洲漫畫先驅完全不同的路徑,但美國漫畫最終仍在某種程度上,效法了歐洲同儕將漫畫視為「正統」藝術範疇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