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浪姐》,先導片里有一個海邊通話環節,也就是「搖人」,秀自己的人脈關係。
當時有很多自媒體整理了姐姐們打電話的對象,雖然叫「好友」,但有些實在感覺壓根就不熟,後來有自媒體總結這個環節存在的目的就是「蹭最大的流量」。
功能性才是唯一正解。


節目中設置的這個「打電話」環節,雖然電話兩頭的明星很多都有合作關係,但也大多是淺嘗輒止的相處,所謂的好友電話更像是一場藉由友誼展開的「表演」。
這樣的表演如今倒成為了許多中年人友誼的常態。
人到中年,我們越來越不擅長「交朋友」,反而更加頻繁地找搭子,建造一種假性親密關係。
就像有位網友在分享時說:
中年人的生活太累了,真正親密的朋友可遇不可求,需要接觸,篩選還有時間等一系列的考驗。真沒精力去維護所謂親密友情了,特別是新的友誼。

所以淺層的假性親密很好,像鎮痛葯緩解着人們的孤獨。
這種表演式社交,恰恰反映了中年人的真實困境——我們越來越依賴能給予直接價值的「搭子」,而非真正的朋友。
01
深度友誼有多特別?
大s去世後,她的很多朋友都在緬懷她。
蔡康永在聊起大s去世的時候說:大s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小s某一部分的消失。
但其實,對於大小s朋友圈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大s的消失都改變了很多事。
蔡康永說——
大s的消失對我來說是一個獨特的消失,因為她本身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她消失的方式不太像死亡,比較像不見了。
因為太過意外,彷彿不是生死阻撓了朋友的見面,而是這個朋友自然地選擇了消失。

我對這個採訪印象深刻,因為蔡康永說大s的去世就像他在看童話,本來應該要看到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翻到下一頁,一片空白。
「這不是你答應我的事。」

這就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友誼,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你我都在這裡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並希望這個承諾永遠存在,並永不褪色。
回看s幫的這個朋友圈,她們的友誼是絕對緊密的。她們會一起聚會、彼此聊天,這段友誼歷經了許多年,是超越其他情感的存在。

很多人在大s死後會提到她和汪小菲上的那檔《幸福三重奏》的節目,另一檔節目卻同樣真實地記錄了大s友誼的部分。
就是她和小s、阿雅、范曉萱的綜藝《我們是朋友》。

在這場綜藝播出時,很多人挑出裏面的片段攻擊這個朋友圈的權力分層,或者細細拆解她們每一次不和諧情緒的出現。
但看過這個節目的觀眾就會意識到,高低之分並不是她們在友誼中珍視的東西。
大s在提到友誼說,她覺得友誼是比親情、愛情更珍貴的東西。
「因為可能你家裡的事情很瑣碎,或者你會面臨生離死別,但因為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差不多的年紀,我們可以相互扶持,面臨那些很難度過的難題。」

年少時一路走來的友誼之所以最珍貴,因為它融在我們的記憶里,融在我們日常的習慣里。
我曾在一個網友的分享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這輩子擁有個知道你來龍去脈的朋友很重要,因為她會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家人。
只是這樣的友誼往往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建立,頗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味,還要求參與者保持相似的成長節奏,豐盈彼此人生的不同階段。

像是she的三個小女生,從事業發展最初就被綁定在一起,之後每個人經歷人生的重要時刻,另外兩個都可以在一旁陪伴。
或是兩個人對自我生活的節奏一致。比如賈靜雯分享過自己印象深刻的友誼時刻,是高圓圓坐在她家裡給孩子們講繪本。此時的兩人都處於放下明星光環、回歸家庭的人生時刻,同等的狀態當然可以更自在地維繫友誼。

然而,如果成長節奏失衡,或者大家對於人生階段的需求不同,曾經無話不談的閨蜜,就有可能變成朋友圈裡偶爾點贊的熟人;昔日形影不離的姐妹,也可能會變成約頓飯都約不到的通訊錄陌生人。
02
功能性友誼到底是什麼?
早年中年女性所維繫的深度友誼通常與家庭生活緊密相關,這就像《小巷人家》里黃玲和宋瑩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這兩個人性格完全不同,但因為是住在一起的鄰居,天然的距離優勢讓她們可以維持相互扶持相互照顧的關係。

不難看出無論是哪種深度友誼,相互扶持的心理狀態都是最重要的。
然而,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類在社交中會無意識地進行「投資-回報」計算。如果資源有限,人們就會本能地優化個人社交的投入產出比。
當代中年人同時面臨著職場、家庭、育兒的多重壓力,自然會選擇將有限的社交精力分配給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關係。
而當代中年女性的社交困境,正在於原子化的社會將我們從彼此的生活中被剝離。一個人很難與另一個人在每一個維度上都建立「相互關係」。
於是,作為深度關係的「平替」,友誼搭子文化應運而生。

「搭子」需要人的核心價值不是人本身,而是社會身份。
家長、同事、小區住戶……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這個身份之上的,這也就註定了這些關係中的「功能性」。
這種新型人際關係之所以被」稱為功能性友誼」,就是因為它高效實用。
「功能性友誼」在世界各國都存在。
日本就有名為「媽媽友」(ママ友)的群體,是指那些年幼孩子(多為幼兒園、小學)的母親間的交友形式。

由於日本家庭主婦很多,她們與社會生活相對脫節,彼此間的交流就顯得很重要。她們可以一同交流育兒困惑,為彼此打氣。
由此可見,「相互扶持」的關係依舊存在,只是比起了解後彼此接納的深度友誼,中年人的友誼逐漸開始流於表層。
如同《浪姐》里姐姐們打電話所表現出來的一樣,我們不用真的要好,只要你能接通我的電話,完成這個任務就行。
這裏面最大的差別是,心理學家指出,真正的親密關係需要展現脆弱性,而這恰恰是功能性友誼極力避免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日本的「媽媽友」群體,雖然在實際層面有家庭經濟條件、教育子女觀點、育兒知識看法等多個角度的不同,但在媽媽們的聚會時都會有意迴避掉這些部分。
即使如此,「媽媽友」的群體中依然風波不斷,還可能會有霸凌的存在。

此外,功能性友誼最大的問題是,在真正的危機到來時,那些平日熱絡的"搭子"們通常會集體沉默。而這並不是冷漠,而是由功能性友誼的本質決定的。
與之相對的,是深度友誼的托舉。
當年賈靜雯離婚鬧得沸沸揚揚,明星們都不願意參與這些負面話題的討論,高圓圓卻會站出來為賈靜雯說話,發微博力挺。


人是需要被看見、被記住的物種,深度友誼滿足的就是這一點。
而如今看似大行其道的「功能性友誼」,不過是讓我們成為某個社交場景中的功能角色罷了。
03
人到中年,如何建立深度關係?
有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一針見血的表達:
中年女性的友誼脆弱的原因,是因為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建立的。
只有在摘掉社會賦予你的標籤後,才有真正的友誼生長的空間。

雖然不是每一季的《浪姐》我都愛看,但毫無疑問,這個節目的存在為很多女星提供了逃離她們固有生活的機會,給了她們「做自己」的舞台。
讓她們回歸到年輕時那個被朋友包圍,被朋友相信的狀態。
黃聖依在參加完《浪姐》後意識到「原來我在別人眼裡是這樣的」、「原來別人還可以這麼生活」,由此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

龔琳娜也是在參加了《浪姐》之後離婚了,甚至經由參加《浪姐》,修復了和母親的關係,母女又重新親近起來。
這次是在一個夏天,當年參加『青歌賽』也是一個夏天,一切就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媽媽覺得她被尊重了、被需要了,就徹底抹平了她心裏對我的意見。」

雖然節目里的友誼是短暫的,但人與人相處觸及到的心和感受卻是真誠的、深度的。而這樣的感情,就是會給人勇氣,讓人有信心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中年女性追求友誼的本質是一場自我革命。
無論是興趣小組、社區活動,還是老同學聚會,多去接觸志同道合的人,拓展生活的圈子,不同於功利性的「家長群」,基於共同愛好建立的關係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像參加綜藝是為了表演的「姐姐們」一樣,反而能讓友誼更純粹持久地存在。
最重要的是,只有放下萬物皆可」有用"的焦慮,重新相信即使是純粹的情感仍然有投入時間的價值,才能真正找到在時間中不會流逝的友誼。
或許這才是破局中年友誼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