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相信大家對這首歌並不陌生,耳熟能詳的旋律陪伴了幾代少年兒童的成長。《葫蘆兄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7個本領超群的葫蘆兄弟,為救爺爺團結一致,與妖精們鬥爭的故事。《葫蘆兄弟》自1986年播出以來,感染教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
剪紙動畫片《葫蘆兄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動畫系列片,它和美影廠同期製作的動畫片《邋遢大王奇遇記》,讓中國動畫系列片開始全面開花。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與曹家渡有着深厚的淵源,其中,不少經典動畫的主創人員也都成長、居住在曹家渡。此次,曹家渡紅人館採訪到了家住武西居民區海影大廈的《葫蘆兄弟》主創人員——編劇姚忠禮、美術設計師吳雲初、動作設計師沈如東,讓他們帶着大家一起去揭秘童年回憶背後的故事。本期讓我們先跟着編劇姚忠禮的講述,看看《葫蘆兄弟》最初的樣子。
繁榮時期進入美影廠
「中國動畫至今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了,這期間又經歷了兩個繁榮時期。」姚忠禮向記者介紹道。上世紀60年代,在美影廠的大力研製下,成立研發水墨動畫青年組,在1960年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4年製作了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隨後,剪紙片、木偶片、摺紙片等片種開始衍生,形成了中國動畫的第一個高峰。

上世紀80年代後,《三個和尚》《雪孩子》等短片過渡到《葫蘆兄弟》等系列片逐漸誕生,隨着中國第一部彩色寬熒幕動畫長篇《哪吒鬧海》的出現,中國動畫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榮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和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班的姚忠禮,被分配進入美影廠。

上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為了貼合當時播出平台和觀眾的觀賞習慣,美影廠的動畫藝術片都以10分鐘、20分鐘的短篇為主,電影院是它們的主要「舞台」。姚忠禮告訴記者:「要了解《葫蘆兄弟》,首先要了解他的誕生背景。」隨着電視機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以及國外系列動畫片的引入,那些每天放一兩集,持續放幾個月的系列動畫非常受少年兒童的歡迎。
當時,大家漸漸意識到,電視動畫是教育少年兒童一塊非常重要的陣地,而姚忠禮明白,想要讓自己國家的動畫作品佔領平台,必須要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動畫作品。
團結是《葫蘆兄弟》的核心
「群山起伏,山花爛漫,一個身背竹簍,腰別砍刀的老翁在攀登懸崖……」姚忠禮打開已經泛黃的手稿,這第一行文字是《葫蘆兄弟》故事最初的樣子。1984年,美影廠開始籌備《葫蘆兄弟》時,姚忠禮33歲。

《葫蘆兄弟》一共有13集,是為了契合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天,一周播一集。當年,姚忠禮和胡進慶、楊玉良共同承擔了前期劇本創作。胡進慶也是《葫蘆兄弟》的總導演,在片尾的編劇署名中,他用的名字是「墨犢」。

姚忠禮在創作《葫蘆兄弟》時,由於對系列片劇本創作缺乏經驗,想要寫出一個情節精彩的好故事,他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構思,但有一點非常清晰,他的初衷是想要傳達「兄弟團結,其利斷金」的教育意義。七兄弟的本領各不相同,但本領再強,單打獨鬥也不能取得勝利,唯有團結才能讓他們戰勝妖精。「主角不是所向披靡的,他們一定有弱點。」姚忠禮說,「其次是,反派必須夠強大,這樣情節才會緊張、揪心。」
不僅故事的核心是團結,《葫蘆兄弟》同樣有一支團結的創作團隊,正因為有了大家的齊心協力和不斷突破,才呈現了一部優秀的剪紙動畫片。

說起《葫蘆兄弟》,很多人可能忘記了具體情節,但腦海里還會情不自禁響起主題曲的旋律。這首《葫蘆娃》的歌詞姚忠禮只寫了一小時。「當時,把寫好的初稿交給作曲吳應炬,他問我能不能加兩個象聲詞,這樣既有童趣,也符合歌曲活潑的特色。」姚忠禮回憶到,於是他就加上了「叮噹當咚咚噹噹」,這既像是葫蘆在風中搖擺,互相碰撞的聲音,又像是葫蘆紛紛落在地上的聲音。正是這句「叮噹當咚咚噹噹」為歌曲注入了靈魂。

姚忠禮的靈感有許多都來自於生活,在採訪中,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一次,姚忠禮在給兒子讀鄭淵潔的童話故事《舒克和貝塔歷險記》時,4歲的兒子聽着聽着竟哭起來了,他哭着說:「爸爸,你能不能把這個故事拍成動畫片啊?」姚忠禮心想,這部作品連年幼的兒子聽了都如此感動,如果拍成動畫一定會受到小朋友的喜愛,於是姚忠禮馬上向美影廠提議,1987年開始着手創作動畫《舒克和貝塔》。
在姚忠禮眼中,曾經的美影廠是一個偉大的企業,那裡有一支強大的隊伍。「不重複自己,不模仿別人。」這是當時美影廠在創作上的座右銘,姚忠禮至今還記得:「這句話融入了我們每一位創作者的血液中,大家都在追求不斷創新、不斷突破。」如果說「團結」是《葫蘆兄弟》的初心,那麼在姚忠禮看來,「原創」便是中國動畫的初心。
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廖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