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原作的結局好爛啊,跟進的動畫能改一下劇情嗎?
門都沒有。
其實理論上是有的,但看看負責製作最終季的MAPPA,做出來的成品彷彿恨不得把原作直接給描上去一般,想必只要原作者不開口,他們就絕不可能對原作劇情作出一絲一毫的改動。
那眾籌重新做一部動畫如何?
門都沒有。
其實理論上是有的,但這樣做出來的動畫基本就是自娛自樂,幾乎沒有什麼商業價值。而且問題的關鍵在於,首先還要從版權方手上拿到動畫化的版權。
如果有人覺得"有錢就能做",那他多數是"經費論"的受害者。
動畫公司其實就是個弟弟,而現在卻想着怎麼給動畫公司送錢?
這個想法本身其實挺好的,畢竟動畫人人下人,做着同樣的工作,給手游公司打工,薪酬至少得是做動畫的三四倍,如果能多給動畫公司送送錢,至少有可能改善一下動畫人的生活質量。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曾經以為,做一部改編動畫,就是動畫公司找上版權方商談,談妥了之後做出來,最後賺了錢按合同分賬?
這在二十一世紀簡直就是天荒夜譚,即使是原創TV動畫,絕大多數也需要拉贊助成立製作委員會才能動工。動畫公司在沒有原作人氣支持的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為的就只是把版權拿在自己手中。
但如果是改編動畫,那就等於這些"眾籌觀眾"要自己站到製作委員會的位置上。而路無非就兩條,要麼自己成為製作委員會,要麼打不過就加入,但無論哪一條都困難重重。
都說現在的動畫特別窮,特別缺經費,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如今做一個季度十多集的動畫,預算大概兩三億日元左右,撐死也就是兩千萬人民幣,對於一個商業項目而言的確說不上是什麼大投資。
但"觀眾眾籌"跟商業項目卻是兩回事,動畫業界有自己的運行模式和規則,如果想打破這些模式和規則,就不是一個"製作費用"可以衡量的問題。
美國著名的流媒體播放平台Netflix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跟日本國內的遊戲公司Cygames一樣,都是極少數憑藉資金衝擊過日本動畫業界的企業。但前者投資做出來的動畫卻不是純粹瞄準日本市場,甚至不是主要瞄準日本市場,而後者則基本是自己手握IP請人動工。
更重要的是,這兩家企業的投資都是一種商業運作,他們並非單純地與傳統的製作模式起衝突。其中後者的Cygames在摸清門路之後,很快就成立了自己的動畫工作室,還收購了一家背景美術公司,迅速融入到這個行業之中。
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後來的《公主連結 Re:Dive》,就算沒有傳遍街頭巷尾的"經費故事",也依然是一部出色的動畫。
對於商業動畫來說,時機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用直白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趁熱打鐵。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2020年4月本來處於同一檔期,同為A-1 Pictures製作的《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第二季和《刀劍神域 Alicization》最終章,後者就因為疫情影響延後到了7月播出,前者則如期上映。
作為2019年的黑馬動畫,《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顯然沒有《刀劍神域》那樣的底蘊,但這兩者都不可能成為A-1 Pictures的獻祭對象,如何抉擇不言而喻。
回過頭來,縱使《進擊的巨人》連載已逾十年,但在原作結局和最終季這種雙重爆點的問題上,版權方顯然還是十分重視的,不然也不會在結局出來之前就早早把動畫給安排上。
即使現在真的有觀眾眾籌,然後成功給霸權社Wit Studio送錢,等到工期排上再把動畫做出來,恐怕至少都是三四年後的事情了。以商業企劃的角度來看,其效果無疑要大打折扣,因此文章開頭才把這種行為稱作"自娛自樂"。
這就是如今日本動畫業界所處環境的第二個特點,亦即是產能的緊繃。
雖然說動畫人的薪酬待遇相比當年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在通貨膨脹之下還可能還有所衰退。但日本動畫公司的產能,尤其是一些有名有姓的元請動畫公司的產能,卻長期處於拉滿的狀態。
得益於中國與歐美動畫市場的開拓,成本本就低廉的日本動畫,在成立企劃這方面變得越發肆無忌憚起來,反正只要能在這兩個市場把播放權賣出去,賬面上基本就已經能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日本動畫就有了如今鋪天蓋地的聲勢,但作品數量數倍增長的背後,日本本土的動畫產能卻沒有決定性的提高,如今中韓兩國的動畫外包儼然成了重要的生命線,甚至在薪酬待遇的對比下日本動畫人才還開始有所流失。
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想要買到動畫公司的檔期,你要不就付出自己的時間去等待,要不就付出更多的金錢,只不過後者基本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選項,畢竟要多少錢才能讓動畫公司作出"他給得實在太多了"這個選擇,是一個從來沒有人考慮過的問題。
"眾籌重置巨人最終季"雖然是異想天開,但通過剖析這一想法無法實現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如今日本動畫業界的運作模式。雖然製作委員會隔三差五就被業內業外諸多人士迎頭痛批,但基於日本國情以及日本動畫本身的盈利模式,縱使傳統的賣光盤營收已經日漸式微,這一制度也依然無可撼動。
縱使是長期以來經營着自家文庫,並且還從中"魔改"出了好幾部大熱動畫的京都,也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這種模式的束縛,他們所做的諸多努力,也只是嘗試從版權層面上獲得更多的主動權罷了。
至於國內的投資方,莫說是想要眾籌做動畫的觀眾,就算是有名有姓的公司,在缺乏門路的情況下進行投資,很可能真的就只是成了一種"送錢"行為。
到時候你就會深切明白到,經費確實不是決定一部動畫好壞的唯一因素,"經費充足"的《碧藍航線》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如果是眾籌的觀眾,那可能拿着錢還不知道要怎樣才能送到動畫公司手裡。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