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大火的背後,我不反對「白瘦幼」 ,但我反對「一定要」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你一定有遇到過這樣的女孩,每天出門前要化很久的妝,妝不完美不能見人;曬在朋友圈的照片一定要瘦臉磨皮,不開美顏濾鏡不能發。

「活在微博和朋友圈裡,化最熱門的仿妝,穿明星身上的同款……」11月17日,由趙薇監製和擔任部分劇集導演的獨白劇《聽見她說》上線,第一集《魔鏡》里,演員齊溪演繹了這樣一位陷入「容貌焦慮」的年輕女性——

她對自己的外表不自信,塌鼻樑、薄嘴唇、平胸、大屁股、發量少,她關注各種各樣的美妝博主,學習各種化妝方式。每天,她要在鏡子前坐上幾乎三個小時,讓自己變成一個大多人眼中的又白又瘦,長着歐式高鼻和大雙眼皮的美女。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她精心打造的形象成為全場焦點,看着同學們眼中的慾望、嫉妒,開心無比。回家後,她看到雙眼皮貼半吊在眼角,這是她「看到最恐怖的一幕,比恐怖電影還恐怖」。這是什麼時候掉的?她甚至懷疑聚會時有人竊竊私語,是不是已經被人看到了。

想到這裡,她「渾身發抖,冒着冷汗」。

精緻的妝容背後,她時刻擔心掩飾的那些「不美」被人看到,陷入了深深的「容貌焦慮」。

《聽見她說》第一集上線後引發熱議,無數女性在女主身上看到自己。

彈幕上不斷刷過評論:「很真實,我也是」、「心裏的想法都說出來了」。

有豆瓣網友說:「這一集短短二十幾分鐘,吃飯時看的。心情有點低落、有點釋懷,有時候想笑、有時候又有點想哭。」

20多分鐘的獨白,直擊當代女性痛點。有些女孩對容貌以及身材的焦慮,幾乎成為一種病態。

我朋友圈曾經也有一位這樣的女孩,看着她曬出的美顏後的臉,幾乎換了一個人。我沒有感受到美,只感受到心疼,心疼照片後面那顆小心翼翼的、不自信的心。她們以化妝和PS為面具,在重重的偽裝下獲得安全感,偽裝越厚重,藏在裏面的她們的心,就越脆弱。

但是,這樣追求白、瘦、大眼、尖下巴,在乎自己的容貌,有錯嗎?

當然沒有。

要承認,這確實是當下的主流審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美的追求,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都一樣。

但是,大多數人這樣,這就是唯一正確嗎?況且,在時空的長河中,「主流審美」一直在流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主流審美也不同,而且在不斷發展變化中。

漢代趙飛燕,是可以「掌上舞」的嬌弱美;古希臘的斷臂維納斯,是充滿力量的健康美。春秋戰國時,有喜歡「細腰」的楚王;維多利亞時代,也有束腰的淑女。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蒙娜麗莎們體態豐腴;唐代繪畫和陶俑中,楊玉環們也都圓潤豐滿。

即便以中國近40年來看,「主流審美」也在變化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鍾楚紅、劉曉慶、陳冲、鞏俐為代表,特點是臉型勻潤,豐乳肥臀。到今天,美女的標準,漸漸變成大眼晴、蛇精臉、A4腰……

當下審美的主流可以總結為三個字:白、瘦、幼。從SNH48、火箭101少女這些「女團」成員,到最近幾年大導演挖掘出來的X女郎新星,幾乎都是這一審美風格的代表。

在這種主流審美標準下,很多女性被裹挾着,陷入了對容貌和身材焦慮。

《脫口秀大會》上,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就吐槽過隨處可見的女性身材焦慮,「只要你上網,就有無數次機會覺得自己胖」「我的鎖骨上為什麼要能放硬幣」……自嘲,幽默的背後,何嘗不是對當下這種唯一標準的嘲諷?

這種標準下,即使曾經的女神鞏俐、林青霞也不例外。前不久,鞏俐與老公逛街的場面被拍到,不少網友對其身材穿着評頭論足:「身材發福」「皮膚黝黑」。

我不是反對白瘦幼審美,我身邊也有很多鞠婧禕、初音未來的粉絲,覺得理想美女就是這樣的。但是也有秉持其他審美標準的男人,有喜歡姐姐型的,有喜歡BBW(大碼美女)型的……

大張偉就曾說,他喜歡年畫娃娃一樣的女孩。人家還真是言行一致,他老婆就是這樣的。

日前,歌手江映蓉被評價體脂高,她直接反擊「女性不該只有白幼瘦」,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了討論。白瘦幼只是審美風格的一種。我們生活在開放、包容的現代,尊重「他者」,允許與自己不同的東西存在,應該是最基本的倫理精神。

我想對那些陷入「容貌焦慮」的女生說,不需要把自己的照片修成那個「理想中」的樣子,不需要把自己打扮成別人期待的類型,美不應該是單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

我不反對「白瘦幼」,我反對的是「一定要」。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