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短劇:看起來很美,拍起來很難

文 | 雪豹財經社,作者 | 高越

4月19日的首個機械人馬拉松,20個大大小小的機械人上演了一場略顯滑稽的比賽。有的橫衝直撞碰壞了圍擋,有的晃晃悠悠走不準直線,還有的剛起步就一屁股坐在地上。

這彷彿是一種隱喻:當火熱的ai被各個賽道擁抱,比夢想更先落地的,可能是略顯冰冷的現實。

在各個平台上大量湧現的ai短劇也不例外。它們大多以奇幻、玄幻與科幻題材為主,普普通通的職場打工人可以幻化成各種動物,或者去另一個世界送外賣,甚至作為巨變下的倖存者進入未來世界。

2025年下半年,將迎來ai短劇的井噴。但在風風火火的熱鬧之下,更多的是59分的作品和空空如也的錢袋。

59分的「ppt式短劇」

真刀真槍嘗試之後,短劇製作人、導演周鑫(化名)發現,ai短劇跟他想像中的不太一樣。

為了做出一部職場奇幻ai短劇,周鑫的團隊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資金。他們購買了市面上幾乎所有ai工具的會員,但往往要抽二三十次才有一個勉強過關的鏡頭。ai工具畫的分鏡不理想,周鑫只好找一個人專門負責畫分鏡,前後畫了幾百張。

半個月左右,6集成品,成本大約六七萬元。

但這部作品裏充滿了bug。只有大場景看起來夠酷炫,其他幾乎全是短板:人物ai味太重,說台詞時光發聲音不動嘴,劇情幾乎全靠後期配音推動。比起短劇,它更像是一個配音秀。

「實際效果只有構想的三成左右。」周鑫說。

ai工具生產的「59分作品」並不少見。很多觀眾調侃,ai短劇演員不會塌房、但會面癱。還有人將鏡頭不流暢、節奏奇怪的作品評價為「ppt式短劇」。

陳嵩(化名)的影視製作公司主要拍企業廣告片、宣傳片,從去年開始嘗試短劇,主要是古偶、霸總題材。今年,陳嵩發力ai短劇,想走類似於《三體》的科幻路線,一共8集,每集四五分鐘,「幾乎每天都在爆肝製作」,陳嵩和團隊自認為製作精良,能爆出火花。

這部短劇第一集在抖音等平台上線後,點贊量有7000多,隨後一路走低,最後一集只有200多贊。雖然有人在評論區說這是他看過「最自然、最有大片感」的ai短劇,但並沒有多少人觀看。

 社交平台上的ai短劇  圖源:小紅書

有十幾年影視行業從業經驗的宋方用(化名)專門成立了一個團隊,招聘了兩名有ai經驗的員工自學各種ai工具,還招了一個ai運維,專門測試不斷更新的功能。但ai短劇的開工之日,卻被一再推後。

宋方用發現,ai功能更新迭代的頻率太快。很多時候,ai短劇剛做完,新功能就出現了,甚至作品還沒出來就有了新功能,這意味着他們的作品還未上線就已過時。宋方用的小團隊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學習新技術上,到現在都沒能有一部成品短劇問世。

看過大量ai短劇後,宋方用發現了一個讓他更悲觀的事實:這些ai短劇都稱不上是真正意義的短劇,它們只是為了使用ai技術才去進行創作,並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捨棄、放低預期。

「就像是為了醋,包了一盤餃子。」宋方用告訴雪豹財經社。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的ai短劇風口,摻雜了太多從業者的美好想像。

風口正熱,冷水已至

陳嵩曾問過一位同行,是否準備做ai短劇。對方反問:現在還有誰不做ai短劇嗎?

也是在那一刻,陳嵩下決心親自試試水深淺。

很難說出一個準確的時間,但行業內幾乎每家公司都在嘗試ai短劇,唯恐腳步慢了落於人後。

業內流傳着太多令人振奮的故事:在全網拿下5000萬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30萬元的《興安嶺詭事》導演丁寬透露,11集篇幅耗時3個月完成,製作成本只有實拍的一兩成;《我在另一個世界送外賣》的導演高鵬飛則表示,ai承擔了70%~80%的工作量,原本需要一兩百萬投資的劇,成本減少了90%。

《興安嶺詭事》短劇畫面  圖源:抖音截圖

按照業內平均水平測算,依靠ai工具製作短劇,成本通常只需要實拍的兩三成,最少只要一成。

陳嵩一直想拍科幻短劇,ai降低成本讓這個夢想看起來觸手可及。宋方用的設想則是由真人拍攝大部分劇情,製作成本高的大場面用ai製作。

《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同比增長34.9%至504.4億元,首次超越同年的電影票房。

但高鵬飛聽說,去年有些同行投的5個項目,有4個都在賠錢。在他看來,ai才是新的風向。

抖音先後推出《無名特攻隊》《玄幻:從拉二胡開始》等ai短劇,快手也有《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新世界加載中》《浮夢吟》等作品。

抖音和快手舉辦了各種aigc短劇比賽,在社交平台上的短劇比賽群里,隨處可見「求組隊」的創作者。按照雙方推出的aigc短劇扶持計劃,抖音為精品短劇提供單部15萬、30萬和50萬元不等的保底收益,快手針對合作項目參投比例達到50%。

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ai短劇,比如博納影業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劇樂部影視、白丁影視和九州文化聯合出品、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番外的《大沖運》;華策集團短劇團隊製作的《我在冷宮忙種田》。

一些小型創作公司也在發力ai短劇,比如灼見智能的《35歲社畜默示錄》登上春節期間抖音短劇熱播推薦榜,觸飛瑞拓的《白狐》號稱「國內首部全ai流程微短劇」。

但火熱的風口之下,被潑冷水的人為數不少。探索至今,入局者們仍然被難以逾越的問題困住。

誰能拿到船票?

最大的技術難題是主體一致性。

由於ai短劇是文生圖-圖生視頻,人物主體很難保持一模一樣,說話對口型也常穿幫。畫面中的環境和其他主體也經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宋方用告訴雪豹財經社,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模型和工具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影視作品講究鏡頭語言,「場景切換、氛圍製造,節奏呈現,都要靠鏡頭的推拉搖移去實現,而不是用ai做成動畫ppt」。

除此之外,在實際學習和操作中,宋方用發現,ai適合科幻、玄幻和奇幻題材,想要劇情好看,往往需要導演有超現實的創意和腦洞。但ai工具畢竟是人基於現實邏輯去訓練的,這些腦洞通常很難被ai工具所理解,也就無從實現。

多位短劇從業者告訴雪豹財經社,現在的ai技術可以製作一個精良的兩三分鐘ai短片,但想要製作一個總時長100分鐘、有故事線的短劇還達不到標準,更看不到商業化的可能。

一位資深短劇從業者告訴雪豹財經社,即使短劇節奏已經很快了,很多觀眾仍然習慣以1.5倍速觀看。他們不在乎視覺效果,而是更看重台詞和劇情推進。因此,相比起短劇,ai更適合製作成本更大的項目,比如網絡電影和電視劇。

這意味着,成本低、製作周期短的ai短劇,更像是為ai影視作品試錯鋪路的「炮灰」。

從業者們的集體判斷是,如果ai技術在一年內有突飛猛進的變化,ai與短劇也許能碰撞出更多可能。只不過,提前布局需要大量資金、人才和試錯空間。

《三星堆:未來啟示錄》  圖源:抖音截圖

更有機會跨過高門檻、拿到未來船票的,是大型傳統影視公司。博納影業成立了aigms 製作中心,並表示繼《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後,未來將繼續製作有關故宮、兵馬俑、樓蘭、喜馬拉雅等其他古文明ip的作品。華策集團也已成立aigc應用研究院。

類似《興安嶺詭事》這樣觸碰到商業化可能的短劇團隊,也有底氣繼續摸索。導演丁勇透露,他們想主打男頻市場,圍繞地域ip、民俗題材推出《哀牢山詭事》《豐都詭事》系列,形成一種近代奇幻風格。這也是當前最被觀眾接受的ai短劇題材。

但更多創作者只能是草草嘗試、草草退場。

周鑫決定放棄ai短劇,回歸到真人實拍的傳統製作中來。宋方用則決定更加謹慎地使用ai,先嘗試着加入幾個ai大場景,再做後續打算。他們仍然相信,ai短劇的風,能把人吹到想像空間更大的遠方。

只不過,這個遠方,並非人人都可抵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