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

《織造府》

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老師的學生,上海在我的藝術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從2009年《越女爭鋒》至今,我每次到上海,都覺得很溫暖,上海觀眾看着我們成長,對新劇劇情、唱腔、聲腔給予鼓勵,讓我們的藝術道路不只有跑圓場、練四功五法,更充滿他們的關愛。」

《織造府》上海演出現場

《織造府》是南京市越劇團「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延續前兩部《烏衣巷》《鳳凰台》創作團隊,由羅周編劇、翁國生執導,講述曹雪芹完成《紅樓夢》前八十回後,後四十回卻遲遲不能定稿,為開茅塞,他南下金陵、重訪舊地,不期夢回《紅樓夢》,與林黛玉、薛寶釵、賈母等共品悲欣。隨着黛玉之死、家業敗落,曹雪芹對《紅樓夢》續寫與否做出了選擇。「殘缺的《紅樓夢》比曹雪芹一口氣將它寫完更偉大。為什麼沒完稿呢?《織造府》藏着我的解讀。」 羅周表示,「《織造府》不是《紅樓夢》,但又是和《紅樓夢》、和曹雪芹之間有着獨特關聯、獨特舞台呈現的戲曲新劇。」

在《烏衣巷》《鳳凰台》都有精彩表現的李曉旭,走進《織造府》,與林黛玉對唱《枉凝眉》《葬花吟》,與賈母共唱《好了歌》。《烏衣巷》中,李曉旭曾運用兩種越劇流派分飾王徽之、王獻之兩兄弟。《織造府》中,她在中年曹雪芹、青年曹雪芹和賈寶玉之間不斷切換。

兩道巨幅無縫紗投影畫幕和一道巨幅橫軸投影底幕,六台高科技動態多媒體投影機,構建曹雪芹穿越書中的虛幻景觀,《織造府》舞台因此有一定坡度傾斜。導演翁國生設計李曉旭在茫茫雪原中追尋心中的金陵十二釵,她在傾斜舞台上連續飛跑三圈圓場,旋轉而後驟然跪倒在雪地中,伴隨揮甩斗篷的戲曲身段和左右交錯的圓場撇步。賈政棒打賈寶玉時,翁國生為李曉旭設計複雜的蹉步、顛步、曲步。

《織造府》

「葬花」是越劇《紅樓夢》林黛玉經典唱段,《織造府》變為曹雪芹和他筆下的林黛玉對唱,這也是《葬花吟》首次由畢派小生演繹。李曉旭表示,「畢派唱腔明朗豪放、流暢洒脫,擅演活潑詼諧、可親可愛的輕喜劇角色。因此曹雪芹變成賈寶玉之後,會和姐姐妹妹賠笑,和老祖宗撒嬌,我放大這部分特色,來做人物的區分。」

《織造府》有不少剛從戲校畢業的05後演員,李曉旭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既辛苦也享受,陪他們排練,一場戲可能要反覆上百遍,我也享受練功的過程。搭檔是相互支撐的,無論對方年齡多大。我的成長,離不開一代代前輩演員引領。現在我成了中生代,在05後演員面前,我更像姐姐,陪他們一起走越劇藝術之路,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亮。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未來的他們會越來越好,也會感謝現在的付出。」

與年輕觀眾,李曉旭同樣尋找情感共鳴,她希望通過《織造府》填補一些《紅樓夢》的意難平。「我也會去看觀眾們的網上留言,比如昨天大家在討論賈府中秋夜宴的嘆息之聲,很有意思。」

從《烏衣巷》《鳳凰台》到《織造府》,李曉旭每次來上海演出都忐忑不安,「不知觀眾能否通過我們精心設計的四功五法,感受到越劇流派特色、戲曲本體藝術。每次演出後,我都收穫滿滿,觀眾心領神會我們的設計,比如畢派、王派、戚派的唱腔韻味,中西融合的音樂設計、寫意空靈的舞美。」

《織造府》